???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達州經開區管委會,市級各部門(單位):
現將《達州市“十三五”能源發展規劃》印發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達州市人民政府
2017年5月19日
達州市“十三五”能源發展規劃
序 言
能源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安全穩定的能源供應,是城市功能正常運轉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可靠保障。“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也是達州全面建成“川渝陜結合部區域中心城市、川東北經濟區核心增長極”、實現“三個跨越”,以及構建清潔高效低碳現代能源體系的關鍵時期。
本規劃是依據《達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而編制的市級重點專項規劃,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引領“十三五”時期本市能源發展建設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主要任務、重點項目和保障措施等,是未來五年指導我市能源資源配置、重點能源項目建設和能源改革發展的重要依據和行動指南。
本規劃以2015年為基期,規劃期為2016—2020年。
第一章 現狀與形勢
一、“十二五”發展成就
“十二五”期間,我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能源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清潔能源生產能力、能源普遍服務水平大幅提升,能源輸送網絡建設不斷完善,能源惠民、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工作成效顯著,為“十三五”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清潔能源生產能力顯著增強。
天然氣實現跨越式發展,中石化普光氣田實現連續穩產,建成投產中石油宣漢羅家寨天然氣凈化廠,2015年天然氣產量達73.85億立方米,居全省首位;至“十二五”末,達州電力裝機達到240.164萬千瓦,比2010年增長134%。
(二)能源消費結構進一步優化。
2015年,全市清潔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20.75%,比2010年提高約11個百分點,其中天然氣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2.4%,比2010年提高約8.5個百分點;全市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比重下降到72.09%,比2010年降低12個百分點;“十二五”小火電關停任務全面完成。
(三)能源服務水平大幅提高。
目前,達州電網已形成了以達州500千伏變電站、國電深能四川華鎣山發電有限公司和國電達州電廠為主要電源點,以中部220千伏雙環網及南部、北部220千伏不完全雙環網為骨干,供電可靠性較高的供電網絡,城市配網建設和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取得一定成績,電網供電可靠率和居民用戶受端電壓合格率全面提升。天然氣輸配管網和儲氣設施加快建設,居民生活、工商業用氣等重點用氣需求得到保障,全市除萬源市城區以液化天然氣(LNG)供氣外,其余各城區均采用管輸天然氣供氣,部分天然氣管網未到達的鄉鎮采用壓縮天然氣(CNG)供氣,形成了城(鄉)鎮以管輸天然氣和CNG供氣為主,液化石油氣(LPG)為輔的供氣格局。
(四)節能降耗成效顯著。
全面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節能,提高綜合能效。2015年單位GDP能耗下降到0.8696噸標準煤/萬元,比2010年下降25.33%,超“十二五”單位GDP能耗下降目標9.3個百分點;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到2.622噸標準煤/萬元,比2010年下降39%,超“十二五”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目標15.5個百分點;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41.6%,超“十二五”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目標23.6個百分點。
專欄1:達州市“十二五”能源發展情況表
類別 | 指標 | 單位 | 2010 實際 | 2015 規劃 | 2015 實際 | 年均增長(%) | 屬性 |
能源消費總量及結構 | 能源消費總量 | 萬噸標準煤 | 914 | 2116.8 | 1147.66 | 4.66 | 預期性 |
煤炭消費量(原煤) | 萬噸 | 1484.2 | 1785.32 | 1185.56 | -4.39 | 預期性 | |
煤炭消費比重 | % | 84.09 | 67.24 | 72.09 |
| 預期性 | |
油品消費量(成品油) | 萬噸 | 53.06 | 50 | 57.17 | 1.5 | 預期性 | |
油品消費比重(成品油) | % | 6.19 | 3.45 | 7.16 |
| 預期性 | |
天然氣消費量 | 億立方米 | 4.08 | 53 | 12 | 24.08 | 預期性 | |
天然氣消費比重 | % | 3.93 | 18.21 | 12.40 |
| 預期性 | |
全社會用電量 | 億千瓦時 | 59.4 | 84.2 | 79.72 | 6.06 | 預期性 | |
電力消費比重 | % | 5.79 | 11.1 | 8.35 |
| 預期性 | |
電力發展 | 電力裝機容量 | 萬千瓦 |
| 215 | 240.164 |
| 預期性 |
其中:水電 | 萬千瓦 |
|
| 29.055 |
| 預期性 | |
火電 | 萬千瓦 |
|
| 209.909 |
| 預期性 | |
生物質能發電 | 萬千瓦 |
| 10.4 | 1.2 |
| 預期性 | |
節能環保 | 單位GDP能源消耗 | 噸標準煤/萬元 | 1.1541 | 1.176 | 0.8696 | -5.5 | 約束性 |
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 | 噸/萬元 | 4.34 | 2.93 | 2.58 | -9.88 | 約束性 | |
民生改善 | 居民人均生活用電量 | 千瓦時 | 120.15 |
| 169.71 | 7.15 | 預期性 |
通管道天然氣的縣城 | 個 | 6 | 7 | 6 |
| 預期性 | |
注:(1)2010年、2015年實際數采用統計數據;(2)GDP以2010年不變價計算,其他涉及價值計算同上。 |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二五”期間,我市能源發展建設成效顯著,基本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但能源供需的結構性、時段性、區域性矛盾仍然存在,能源發展中各種深層次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
(一)能源利用水平低。
我市天然氣資源豐富,但天然氣就地轉化利用率不足,2015年全市工業企業實際用氣9.8億立方米,僅占全市天然氣產量的13.27%。能源加工轉換水平較低,鋼鐵、煤電等傳統高耗能行業工業技術水平相對落后,節能技術開發、技術創新能力有待提升。
(二)能源設施有待完善。
電力輸送通道建設滯后,電網調峰設施不足,城鎮配網基礎薄弱,主干網架結構不完善,農村電網中高壓網架薄弱,電網承載能力較低,系統接線與布局亟需優化;成品油油庫和加油站、LNG加注站設施不足,空間布局和布點有待優化,整個成品油分銷體系不夠完善;天然氣管網、調峰設施滿足不了社會經濟發展需求。
(三)城鄉能源發展差距大。
各鄉鎮天然氣利用規模較小,鄉鎮輸配管網建設滯后,用能成本較高。農村地區用能仍以散煤、秸稈、薪柴為主,生物質能等綠色能源發展不足,農村用能水平和保障能力與中心城區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農村能源服務體系亟待建立和完善。
(四)清潔能源發展面臨多重瓶頸。
我市能源消費結構仍然以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為主,2015年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91.66%,綜合利用水平較低。2.5萬千瓦以下小水電因政策原因停止發展,天然氣發電和分布式能源受成本過高、發電小時數不足等因素影響,清潔能源消納面臨瓶頸制約,配套政策不足,統籌調度整體效率不高。生物質能、地熱能較為豐富,但利用成本過高,發展較為緩慢。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先天條件不足,核電研究利用尚未起步。
(五)能源發展體制機制亟需完善。
中央企業在達勘探開發能源的利益共享機制不健全,有效競爭的能源市場體系未建立,現行政策下,地方缺乏進入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生產加工和銷售領域的話語權,市場化的能源投融資機制尚未形成,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沒有得到充分體現。煤電、氣電價格聯動機制不完善,影響降低電價方案的實施效果。缺乏清潔能源開發利用補償機制,造成清潔能源發展緩慢。能源開發權的取得、工程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節能調度等方面監管體制不完善,缺乏系統、完整的技術標準機制去規范能源的開發、生產、輸送和利用。
三、面臨的形勢
“十三五”時期,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雜、增長乏力,國際能源格局發生重大調整,圍繞能源市場和創新變革的國際競爭仍然激烈。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從高速轉向中高速,能源發展處于重要的戰略轉型期,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生產消費革命。達州地處四川東北部和川渝陜結合部,是通聯絲綢之路經濟帶、長江經濟帶、成渝經濟區、關中天水經濟區、大武漢經濟區“兩帶三區”的重要節點城市。良好的區位優勢及交通條件為我市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合作戰略,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調整和利用升級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
我市作為全國三大氣田之一和川氣東送工程的起點,天然氣遠景儲量達3.8萬億立方米,探明可采儲量7000億立方米,可開發利用的頁巖氣資源豐富,屬全省頁巖氣優選區塊,開發前景可觀;我市境內煤種較為齊全,擁有焦煤、肥煤、氣肥煤等特殊稀缺煤種,是四川省優質焦煤資源和生產基地。豐富的能源資源為我市建設國家能源化工示范基地奠定了良好基礎。
依托豐富的能源資源,達州形成了良好的產業基礎。天然氣化工、冶金建材、機械制造、輕紡鞋服、食品醫藥等傳統產業不斷升級發展,清潔能源汽車、環保節能裝備等新興產業逐步培育壯大,物流配送、金融保險等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能源利用市場前景廣闊。
達州既是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實施、“兩帶一路”戰略的重點地區,同時享有秦巴山區連片扶貧開發和川陜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等特惠政策,政策機遇疊加為達州市能源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國家打破行業壟斷,有序放開、改革電力、油氣等能源行業,給予了地方進入能源資源開發領域的政策機遇。
第二章 能源需求預測
一、2020年能源消費總量預測。根據《達州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十三五”GDP年均增長8%的目標,預計2020年全市能源消費總量1478.3萬噸標準煤,年均增長4.71%,單位GDP能耗下降15%。清潔能源消費比重預計達到37.1%,較2015年提高約16.35個百分點。
二、主要能源品種消費預測。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用能需求,分別預測電力、天然氣、成品油、煤炭的消費。
——電力。2020年全市全社會用電量111.8億千瓦時,用電量年均增速約7.0%,最大用電負荷233.7萬千瓦。
——天然氣。根據人均用氣量增長、天然氣普及率測算,2020年全市天然氣消費量33.86億立方米,占能源消費總量的27.81%,比2015年提高15.41個百分點。
——成品油。根據人口增長、石油利用效率、交通運輸模式、汽車保有量及行車里程等,預計“十三五”成品油消費年均增長1.34%,2020年全市成品油消費61.11萬噸,占能源消費總量的6.08%,比2015年下降約1.1個百分點。
——煤炭。為控制煤炭消費總量、促進能源結構調整,“十三五”將優先使用水電、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控制煤炭消費,煤炭消費量年均下降0.16%,到2020年,全市原煤消費量力爭控制在1175.98萬噸,約占能源消費總量的56.82%。
第三章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和能源發展“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戰略思想,牢固樹立并切實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為主線,以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革命為動力,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能源生產消費新模式新業態,提高能源普遍服務水平,努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打造達州能源升級版,為我市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可靠、安全、經濟、清潔的能源保障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行穩致遠。
二、基本原則
(一)優化布局,加快發展。
把發展清潔低碳能源作為調整能源結構的主攻方向,堅持發展非化石能源與清潔高效利用化石能源并舉。逐步降低煤炭消費比重,提高天然氣和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和污染物排放水平,優化能源生產布局和結構,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優化完善電網、氣網布局,優化電源結構,創新電力供應方式,增加天然氣發電能力,積極發展區域熱電聯產和分布式供能系統。形成科學合理的能源消費結構,加速能源發展。加快實施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通過城市綜合管廊建設等方式提高城鎮配網。
(二)補齊短板,統籌發展。
注重能源普遍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智能電網建設和農村電網改造,促進能源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面推進電力精準扶貧,逐步縮小能源供應的城鄉差距、區域差距,以合理價格水平向農村地區和低收入人群提供有質量保證的能源普遍服務,充分發揮能源設施保障民生的功能和作用,努力提升農村人群的基本用能水平。
(三)創新機制,開放發展。
大力推進現代能源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模式的開發利用。穩步推進能源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促進能源產業發展。積極利用我市與中石油、中石化、華潤、國家電網、能投、川投等能源企業合作機制,與央企、省企合資合作在達開發能源,實現開放格局中能源企業和地方政府合作共贏,提高能源開發中地方分享比例。
三、發展目標
按照我市《“十三五”規劃綱要》總體要求,綜合考慮安全、資源、環境、技術、經濟等因素,2020年能源發展主要目標是:
(一)總量目標。2020年能源消費總量1478.32萬噸標準煤,“十三五”年均增速4.71%;全社會用電量111.8億千瓦時,“十三五”年均增速約7.0%左右。
(二)結構優化目標。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9.29%,比2015年提高0.94個百分點;天然氣消費比重達到27.81%,比2015年提高15.41個百分點;煤炭消費比重56.82%,比2015年下降15.27個百分點。
(三)電力裝機目標。2020年電力裝機容量達到246.364萬千瓦,其中火電(含天然氣發電)裝機容量214.909萬千瓦,水電裝機容量29.055萬千瓦,生物質能2.4萬千瓦。
(四)效率目標。“十三五”期間單位GDP能耗累積下降完成省上下達任務。
專欄2:達州市“十三五”能源發展規劃主要指標
類別 | 項目 | 單位 | 2015 實際 | 2020 預計 | 年均 增長 | 屬性 | |
總量目標 | 能源總量 | 能源生產總量 | 萬噸標準煤 | 1174.66 | 1478.32 | 4.71 | 預期性 |
電力總量 | 全社會用電量 | 億千瓦時 | 79.72 | 111.8 | 7.0 | 預期性 | |
結構目標 | 消費結構 | 天然氣消費比重 | % | 12.40 | 27.81 | 〔15.41〕 | 預期性 |
成品油消費比重 | % | 7.16 | 6.08 | 〔-1.1〕 |
| ||
煤炭消費比重 | % | 72.09 | 56.82 | 〔-15.27〕 | 預期性 | ||
效率目標 | 能源效率 | 單位國內生產 總值能耗 | 噸標準煤/萬元 | 0.8696 | 完成省上下達任務 |
| 約束性 |
注:(1)國內生產總值以2010年不變價格計算,其他實際價值量計算量同;
(2)2015年為統計數據;(3)〔〕內為五年累計數。
第四章 堅持創新發展,推進能源技術和體制創新
一、大力推進能源科技創新支撐行動
(一)加強技術創新。
圍繞節能減排重點行業和關鍵技術領域,支持我市重點能源企業著力突破能源開發利用和節能減排關鍵核心技術。積極主動應對“互聯網+”發展新態勢,在增量配電、分布式發電、電動汽車等領域開展示范項目。
(二)加快先進技術產品推廣應用。
推動能源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促進能源科技成果轉化,支持高效節能、先進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等新技術成套裝備與重大產品開發研制,加快提升重點行業節能減排裝備技術水平,鼓勵用能單位積極采用先進適用技術進行節能改造。推進能效標識和節能低碳產品認證。嚴格落實用能設備能效控制措施,推動重點用能設備能效提升,采取政策激勵、節能執法、差別電價等綜合措施,推進在用低效電機淘汰和高效電機推廣。依托達州天然氣國家檢驗中心,積極開展天然氣質量檢測方法研究以及節能減排技術推廣。
二、啟動實施“互聯網+”智慧能源行動
緊緊圍繞構建綠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促進能源和信息深度融合,著力推進能源互聯網試點示范工作,建立完善能源互聯網市場機制和市場體系。催生一批能源金融、第三方綜合能源服務等新興業態。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新興市場主體,推動能源互聯網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發展。
(一)推動建設智能化能源生產消費基礎設施。
鼓勵用戶側建設冷熱電三聯供、熱泵、工業余熱余壓利用等綜合能源利用基礎設施,推動智能光伏等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的系統發展,提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水平。完善發電廠、天然氣田等能源生產領域污染物排放監測體系,促進化石能源供需高效匹配、運營集約高效。
(二)推動能源與信息通信基礎設施深度融合。
發展能源互聯網的智能終端高級量測系統及其配套設備,實現能源消費的實時計量、信息交互與主動控制。規范智能終端高級量測系統的組網結構與信息接口,實現和用戶之間安全、可靠、快速的雙向通信。實現綜合能源網絡的信息系統高效配置,優化電網、氣網等能源網絡中傳感、信息、通訊、控制等元件的布局,與能源網絡各種設施實現高效配置;推進能源網絡與物聯網之間信息設施的連接與協調,實現能量信息的深度融合。
(三)積極參與能源互聯網的市場交易體系建設。
培育售電商、綜合能源運營商和第三方增值服務供應商等新興市場主體。鼓勵個人、家庭、分布式能源等小微用戶靈活自主地參與能源市場。培育能源互聯網新業態與增值服務。
(四)發展智慧用能新模式。
培育用戶側智慧用能新模式。鼓勵建設面向智能家居、智能樓宇、智能小區、智能工廠的能源綜合服務中心,實現多種能源的智能定制、主動推送和資源優化組合。鼓勵企業、居民用戶與分布式資源、電力負荷資源、儲能資源之間通過微平衡市場進行局部自主交易,通過實時交易引導能源的生產消費行為,實現分布式能源生產、消費一體化。
拓展智慧用能增值服務新模式。鼓勵提供更多差異化的能源商品和服務方案。搭建用戶能效監測平臺并實現數據的互聯共享,提供個性化的能效管理與節能服務,拓展第三方信用評價,鼓勵能源企業或專業數據服務企業拓展獨立的能源大數據信息服務。
專欄3:“互聯網+”智慧能源項目
1.城市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充電站18座,充電樁11000根。 2.“互聯網+能源”項目:達州地區配電自動化系統新建、達州地區電網調度控制系統升級、達州電網骨干通信網帶寬提升、達州調度數據網地調接入網擴建。 |
三、加快實施能源體制機制創新行動
結合國家能源發展戰略和我省能源發展政策,提前科學謀劃達州市貫徹落實國家能源戰略和配合國家能源體制機制改革的相關舉措,為提高能源效率、推進能源健康可持續發展營造良好制度環境。
(一)加快現代能源市場體系建設。
積極推進能源市場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建立公平競爭、開放有序的能源市場交易體系。大力推動地方政府投資平臺和鼓勵民間資本參與能源資源勘探開發、天然氣管網建設、電力建設,繼續支持民間資本全面進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加快電力、油氣行業市場體系建設,建立市場化交易機制和價格形成機制,有效引導供需。允許市場主體自主協商或通過交易平臺集中競價等多種方式開展能源商品及能源服務交易,最大限度地激發市場活力。
(二)加強能源行業管理。
高度重視能源發展的戰略謀劃和宏觀調控,綜合運用規劃、政策、標準等手段加強能源行業管理。加強對能源壟斷行為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監管,加強能源計量與統計能力建設,完善節能減排降碳的計量、統計、監測、核查體系,定期發布節能目標完成情況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數據公告,強化能源統計預測管理,健全能源統計、監測和預測預警體系。加快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建設。
(三)落實價格政策。
認真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發〔2015〕9號),爭取將達州納入電力體制改革試點,積極推進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爭取降低零售電價,通過電力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售電側向民營資本開放,實現用戶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形成多元化售電市場,降低用電成本。落實差別電價和懲罰性電價政策,對高耗能行業和產能過剩行業按規定實行階梯電價政策,節能目標完成進度滯后的縣(市、區)要進一步加大差別電價和懲罰性電價執行力度。落實天然氣、石油、新能源等重點領域價格改革,爭取資源地、貧困地區用氣價格優惠政策,體現比較優勢。落實燃煤機組環保電價政策。落實非居民用戶季節性差價、可中斷氣價等價格政策,引導天然氣合理消費,提高天然氣利用效率。協調解決天然氣發電和天然氣分布式能源項目發電上網價格問題。
(四)創新財政與金融對能源利用的支持。
推進合同能源管理,大力爭取上級財政補貼,落實本級財政補貼,落實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稅收減免政策,大力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加大對節能減排降碳項目的支持力度,對高污染、高耗能企業融資進行限制。建立節能減排與金融監管部門及金融機構信息共享聯動機制,促進節能減排信息在金融機構中實現共享,作為綜合授信和融資支持的重要依據。認真貫徹落實《國家能源局關于在能源領域積極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通知》(國能法改〔2016〕96號),探索能源設施投資、建設及管理運營新體制、新機制,積極引導多元投資主體和各類社會資金進入節能減排降碳領域。
(五)積極推行市場化節能減排機制。
引導機關、學校、醫院等公共機構購買、使用高效節能產品。積極參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支持我市企業申報能效標識產品、節能低碳產品認證,強化對認證結果的采信。
第五章 堅持協調發展,優化能源供給結構
一、合理優化能源空間布局
根據我市資源分布、主體功能區定位,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服務”的原則,統籌電力、燃氣等能源供應,建設清潔、高效、智能的能源系統,按照“產業化、園區化、基地化”的發展路徑,圍繞“建設川渝陜結合部區域中心城市、川東北經濟區核心增長極”的發展戰略,實施差別化能源開發政策,加快電力通道及骨干網絡建設,完善天然氣輸配管網和加油加氣設施,促進能源與城鎮化、能源與產業、能源與新村建設協調發展。
(一)加快電源點和電力輸送通道建設。
完善能源輸送體系,推進國家電網和地方電網協同發展。加快電源點和城鄉電網聯網及輸電線路、變電設施建設,積極推進智能電網建設,進一步完善以500千伏電網為支撐、220千伏環網為市級骨干、110千伏環網為縣級骨干的城鄉輸配電網絡,加快農網改造升級和城市配網建設,2018年前全面完成本輪全市農網改造升級任務。
專欄4:電力建設重點項目
1.電源點建設: (1)萬源風電項目; (2)土溪口水庫裝機項目; (3)八濛山電站裝機項目。 2.電網建設: (1)500千伏輸變電項目:宣漢500千伏輸變電工程,主變規模2×100萬千伏安; (2)220千伏項目:宣漢縣宣漢北220千伏輸變電工程、宣漢縣宣漢500千伏變電站220千伏配套工程、大竹縣大竹220千伏輸變電工程、通川區復興220千伏變電站增容改造工程、達川東(開江)220千伏輸變電工程、斌郎220千伏輸變電工程、大竹縣烏木220千伏輸變電工程、渠縣土溪110千伏開關站升壓220千伏變電站工程、萬源市劉家壩110千伏開關站升壓為220千伏變電站工程等共計9個項目; (3)110千伏項目:宣漢縣宣漢北至蓋家坪110千伏線路工程、宣漢縣宣漢北220千伏變電站110千伏配套工程、通川區蓮花湖110千伏輸變電工程、通川馬踏110千伏輸變電工程、達川區復興至幺塘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大竹縣烏木經云東至石河110千伏線路新建工程、開江沙壩至牛山寺110千伏變電站新建工程、萬源市劉家壩至舊院110千伏輸電線路工程等共計55個項目; (4)35千伏項目:國網35千伏輸變電項目,主變容量130.4兆伏安,線路200.06公里,總投資約2.13億元;地網35千伏輸變電項目,主變容量320.6兆伏安,線路348.26公里,總投資約5.79億元。 |
(二)完善天然氣輸配管網和加油加氣設施。
按照“逐級遞增,增強儲氣”的原則,長輸管道、接收門站、配氣管網設施能力逐級遞增20%,儲氣設施能力為年用氣量的5%~6%,構建堅強可靠的輸配系統。增加氣源通道和門站設施。加強輸氣管道建設,建成北外環至達州經開區、普光凈化廠至萬源城區等天然氣管線,全市管道天然氣實現“縣縣通”。繼續推進“氣化達州”工作,加快延伸和完善天然氣支線網絡建設,提高天然氣供應保障能力。擴大天然氣供應范圍,通過天然氣管網延伸和采用CNG、LNG等措施,解決市域尚未使用天然氣地區的天然氣利用問題。科學規劃布局加油設施,提高油品消費服務質量。
專欄5:天然氣勘探開發及輸配管網保障設施重點項目
1.天然氣開發項目: 川東北高含硫氣田開發項目、麻柳區塊天然氣開采項目、開江縣天然氣鉆探與開發利用項目。 2.輸氣管道重點建設項目: 北外環至達州經開區天然氣輸氣管道建設項目、普光凈化廠至萬源城區輸氣管道建設項目。 3.城鄉天然氣輸配網絡: 大竹縣:場鎮天然氣項目建設項目、團壩鎮天然氣建設項目、安裝天然氣管道項目; 開江縣:城鎮燃氣管道建設項目; 渠縣:渠城至青龍輸氣管網建設項目; 宣漢縣:普光工業園區天然氣管網工程、胡家園區天然氣管網工程、南壩園區天然氣管網工程、城區燃氣管網改造工程; 萬源市:萬源市儲配站至廟溝河段燃氣管網建設項目、萬源市后河大橋至毛壩子村燃氣管網建設項目。 4.天然氣供、儲、加氣設施建設: 通川區:重點集鎮供氣工程、LNG加氣站建設; 大竹縣:配氣站建設項目; 開江縣:天然氣儲備調峰站項目; 渠縣:天然氣儲配站建設項目、LNG加氣站建設項目、CNG加氣站建設項目; 萬源市:城鎮燃氣儲氣調峰項目。 |
(三)促進能源與城鎮化建設協調發展。
按照“一核一圈兩翼三軸”的城鎮空間布局及“1+5+20+59”四層現代城鎮網絡架構,促進能源與“幸福達州”建設、“智慧達州”建設協調發展,中心城區重點做好北城濱江新區,西城馬踏洞、蓮花湖片區及蓮花湖西片區,南城三里坪、小河嘴、翠屏山片區及翠屏山南片區,經開區長田壩、幺塘片區等新區能源基礎設施跟進和服務保障工作。
(四)促進能源與產業協調發展。
全面服務“工業強市”發展戰略,對接“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促進能源供給與機械、紡織、煤電等8大傳統產業供給側結構調整相適應,大力推進高耗能產業布局優化工程,認真做好能源規劃與新型工業化、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等專項規劃的對接工作,保障新興產業發展的能源需求,為建設全國次級綜合交通樞紐、中國西部天然氣能源化工基地、成渝經濟區配套產業高地、秦巴地區生產性服務業中心、農業綜合建設示范區、川渝陜結合部職業教育基地和區域文化中心、“成渝西”黃金旅游目的地等提供高品質、精細化、個性化的能源保障。
(五)促進能源與美麗新村建設協調發展。
堅持能源選擇多元化、集中與分散供給相結合、政府引導與本地積極建設相結合的原則,提升“四區合一”美麗新村建設能源需求保障能力。保護農村生態環境,逐步取代燃燒柴草、秸稈和煤炭。距氣源近、用戶集中的聚居點應依托城鎮供氣;距氣源較遠的大中型聚居點的燃料可以采用壓縮天然氣、液化石油氣“送氣下鄉”等方式;散居農戶和偏遠地區的聚居點,因地制宜的搞好分散式或相對集中式的沼氣池建設,重點加強大中型沼氣和大中型生物質供氣系統的升級改造,實現禽畜糞便、秸稈薪柴等資源的能源化利用。推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使用。
二、推動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化解煤炭行業產能過剩。
進一步規范和有序開采煤炭資源,推進煤炭資源整合,加快培育大型煤炭企業。保護性開發達竹等礦區稀缺煤種,穩定煉焦用煤產能。加大煤炭企業保障安全生產投入,積極爭取中央、省煤礦安全改造、企業技術改造等資金支持,支持煤電聯營和煤電一體化建設。落實《國務院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國發〔2016〕7號),嚴格控制新增產能,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嚴格煤礦基本建設程序,嚴禁未批先建。嚴控現有產能產量,嚴禁超能力生產。
(二)控制煤電產能規模。
“十三五”期間,原則上不再安排新增煤電規劃建設項目。利用市場機制倒逼,加快推進煤電參與電力市場化改革。加大淘汰落后機組力度,嚴厲查處違規建設行為。
(三)加強煤炭清潔綠色開發利用。
限制開發高硫、高灰、高砷、高氟煤炭資源。推廣充填開采、保水開采、煤與瓦斯共采等綠色開采技術。加強煤礦粉塵綜合治理。完善礦區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提高原煤洗選加工比重。在鋼鐵、建筑等領域推廣高效清潔燃煤鍋爐(窯爐)技術。適度發展煤制燃料和低階煤分級分質加工轉化利用。加強煤矸石、礦井水、煤礦瓦斯等資源綜合利用。
(四)推動油品質量升級。
加強成品油質量升級監管,加快推進清潔油品供應,確保按期完成國家第五階段標準車用汽、柴油升級置換。進一步規范成品油市場秩序,依法處理質量違法行為。
專欄6:成品油重點項目
1.7101油庫搬遷工程。 2.各縣(市、區):成品油庫建設。 |
(五)科學有序發展可再生能源。
堅持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原則,因地制宜發展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發電,按“集中式與分布式并重、就地消納與打捆送出相結合”的原則,做好新能源發電項目與配套電網建設的銜接。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創建綠色能源示范縣。
1.生物質能利用。
生物質發電工程。積極推進城市生活垃圾的能源資源化利用,建設清潔高效的垃圾焚燒和填埋氣發電工程,在大中型養殖場實施沼氣發電和集中供氣工程,在農林廢棄物集中的縣(市、區)示范建設生物質熱電聯供工程,逐步擴大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不斷提升生物質能利用水平和應用品位。
專欄7:生物質能利用項目
1.大竹縣、渠縣: (1)大竹縣、渠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 2.宣漢縣、開江縣: (1)宣漢縣、開江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 |
2.太陽能。
科學有序開發利用太陽能資源,優先支持技術先進、綜合利用、光伏扶貧相關的光伏發電項目。
3.風電。
優化風電開發布局,繼續支持風力開發企業資源調查工作。
4.地熱能。
加大地熱資源勘探力度,充分利用地熱資源,積極推廣淺層地熱能綜合開發。
第六章 堅持綠色發展,推進能源綠色消費
一、大力促進綠色能源消費
(一)推進天然氣高效利用。
堅持培育天然氣消費增長點,擴大天然氣消費總量,建設國家天然氣綜合開發利用試驗區。優先發展城鎮燃氣,確保城鎮燃氣用氣需求。加快城市天然氣利用,增加天然氣對煤炭和石油的替代,提高天然氣民用、交通、發電、工業領域天然氣消費比重。大力實施“氣化達州”工程,提高鄉鎮燃氣供氣覆蓋率和鄉鎮居民生活用氣普及率。以城市新區和新建主干道為重點,合理規劃和布局CNG、LNG加氣站。積極拓展工業企業用氣需求,加快發展以氣為原料的精細化工,以氣為燃料的先進制造業,與氣協同發展的磷硫、鹽鹵、氯堿和碳基產業,加強天然氣資源勘探開發,尤其是頁巖氣開發利用,保障冶金、建材、重大裝備制造、新材料等用氣需求。適度發展天然氣發電。到2020年全市天然氣利用規模達到33.86億立方米,城市燃氣普及率95%以上。
專欄8:天然氣綜合利用工程
1.達州清潔能源汽車生產基地項目:年產3000臺清潔能源汽車生產基地(一期),配建LNG生產裝置項目和LNG汽車加氣站; 2.達州經開區:川投-東電5萬千瓦試驗機組項目,開展川投燃機發電二期項目前期工作; 3.宣漢縣天然氣綜合利用項目,開江縣清潔能源裝備制造項目、開江縣車用甲醇汽油燃料生產項目、開江縣艦船燃機長試基地工程。 |
(二)積極推動電能替代。
穩步推進電能替代,提高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大力實施和推廣以電代煤、以電代油工程,重點在城市交通、工商業等領域實施以電代油、以電代煤。工業領域積極推進燃煤鍋爐“煤改電”,開展電蓄冷蓄熱、燃煤自備電廠替代等,逐步擴大工業電能替代范圍。在城鎮、鄉村等散煤消耗區域,鼓勵“煤改電”工程,加大力度建設新農村電氣化縣。實施邊遠地區分散式接入小型水電、光伏電站或水、風、光互補工程。
(三)大力發展分布式能源。
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先行試點、逐步推廣,積極推進分布式能源發展。在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旅游集中服務區、生態園區、大型商業設施等建設區域和樓宇式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系統。有序推進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在開江等具有地熱資源和穩定負荷需求地區建設分布式地熱能供暖(制冷)項目。
專欄9:分布式能源重點項目
1.天然氣分布式能源項目:達州經開區志能祥贏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站項目。 |
(四)實施合同能源管理。
“十三五”期間,對高耗能行業積極實施合同能源管理。大力宣傳合同能源管理理念、運行機制和實踐意義,加深各行業對相關主題的認識;積極指導,搭建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和高能耗企業的對接平臺。參考《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0〕25號),完善適用于達州的合同能源管理財政獎勵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通過技術扶持和資金鼓勵等辦法推動合同能源管理在達州的發展。
二、大力推進能源結構調整
加快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加快建設鼎富安凱清潔能源汽車及LNG生產基地,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研發,實現新能源汽車關鍵系統和整車制造領域的突破。搭建新能源汽車研發平臺,吸引和支持新能源汽車關鍵系統及零部件企業發展,加快形成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調整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實行煤炭消費目標責任管理,控制煤炭消費總量,降低煤炭消費比重。加快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大力推廣使用型煤、清潔優質煤及清潔能源,限制銷售灰分高于16%、硫分高于1%的散煤。增加天然氣供應,優化天然氣使用方式,新增天然氣優先用于居民生活或替代燃煤。大力發展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新能源。
強化能評環評約束作用。嚴格實施項目能評和環評制度,新建高耗能、高排放項目能效水平和排污強度必須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對未完成節能減排目標的地區,暫停該地區新建高耗能項目的能評審查。完善能評管理制度,規范評估機構,優化審查流程。
三、加強節能管理
突出抓好工業、建筑、交通、商業、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強化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推動企業加強節能培訓,建立節能減碳制度,推廣合同能源管理,淘汰落后設備,實施節能技術改造,有效降低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和碳排放量。深入開展綠色建筑行動,政府投資的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以及保障性住房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合理管控城區內路燈、景觀照明,引導建筑施工企業合理編制施工用電方案,提高能源利用率。利用市場化機制全面推進既有非節能居住建筑綜合節能改造,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探索農村地區適用的節能技術和產品,因地制宜地推進農村建筑節能。推廣使用天然氣等清潔能源車輛,加大以新能源、清潔能源車型為主的公交車的引進及使用比率,進一步在城鄉公交、農村班線推廣使用清潔能源車輛。全面落實《超市節能標準》《零售業節能降耗技術、產品目錄》等規范,推廣高效節能辦公設備、家用電器、綠色照明產品的應用。支持企業對現有空調、通風、冷藏、電梯等設施進行節能技術改造。
專欄10:節能降耗重點工程
1.各縣(市、區)燃煤鍋爐改造項目 2.城市道路照明節能改造項目: 主城區及各縣(市區)智慧路燈建設項目 3.半導體照明材料項目: 渠縣:年產4000Kg LED半導體照明材料。 |
第七章 堅持開放發展,推進能源區域合作
我市處于西安、武漢、重慶、成都等“一帶一路”重要中心城市的輻射交匯處,可進一步發揮獨特的區位優勢,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合作戰略,創新開放合作機制,充分發揮我市能源資源比較優勢,加強與“一帶一路”“川氣東送”沿線能源科技優勢突出區域開展能源合作,共同構建更加穩固的區域能源保障體系。
一、建設國家天然氣綜合開發利用示范區
國家《秦巴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和《川陜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在該區域“建設國家天然氣綜合開發利用示范區”。依托我市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勘探和開發利用,通過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努力把達州建成國家清潔能源保障基地,建成國家天然氣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成國家油氣體制改革先行示范區。建立資源就地轉化機制、建立企地“戰略聯盟”機制、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實現氣地共享開發成果。通過示范區建設,提高天然氣資源在我市就地化利用水平,在氣量留存、氣源保障、氣價優惠、產業布局、天然氣管網建設等方面爭取更大支持。探索地方和央企合資合作模式,真正實現“開發一方資源、發展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百姓”和氣地互利雙贏的目標。
二、積極擴展區域能源合作
以推進區域智能電網和天然氣管網建設為重點,與周邊城市開展能源合作,積極促進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加快開放共享的能源互聯網生態體系建設。構建一體化智能電網,加快推進區域天然氣主干管網建設,構建開放、高效、互聯互通的現代能源網絡體系。推進能源管理一體化,加速“一小時經濟圈”內的能源一體化進程。
三、積極開展改革試點,擴展對外發展空間
按照產業專項規劃,論證包裝能源項目,不斷創新招商方式,瞄準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著力引進新產業、大項目、優品牌,力求在引進項目的效益品質、科技含量和品牌影響力上取得新的突破。加強與中石油、中石化、省能投、川投等央企、省企合作,積極推進達州市域內天然氣、頁巖氣勘探開發和利用項目。
推進電力體制改革。落實我省電力體制改革方案,協調推進售電側改革,積極參與電力市場交易。推進地方電網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培育售電側市場主體,向符合條件的市場主體放開增量配電投資業務。
推動油氣體制改革。堅持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網運分開、主輔分離的原則,按照國家和省統一部署,推進油氣管道網運分開;全面放開競爭性環節政府定價;加強油氣行業配套改革。嚴格執行油氣區塊退出機制、礦權交易機制和礦權投資管理體制;配合推進油氣管網獨立,完善油氣基礎設施公平接入機制,積極參與天然氣網上交易。
第八章 堅持共享發展,促進民生改善
扎實推進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大力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著力提高民用天然氣供給普及率。
一、全方位支持貧困地區能源資源開發利用
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貫徹落實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著力加快貧困地區能源開發建設,著力提高當地能源普遍服務水平,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貧困地區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的能源保障。全面落實《國家能源局關于印發加快貧困地區能源開發建設推進脫貧攻堅實施意見的通知》(國能規劃〔2015〕452號),加大貧困地區能源項目支持和資金投入力度,讓更多的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從能源資源開發中受益。
二、啟動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
組織編制《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三年滾動實施計劃》,建立項目儲備庫,新增變電容量34.67萬千伏安,新增35千伏線路759.1公里;新增10千伏變電容量63.89萬千伏安,新建10千伏及以下線路23538公里。兩年內實現農村穩定可靠供電服務,戶表安裝率達100%,到2017年底全部完成本輪農網改造任務。
專欄11: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
1.35千伏輸變電工程: 新增變電容量31.41萬千伏安,新增35千伏線路561.76公里。 國網:新增變電容量7.78萬千伏安,新增35千伏線路134.76公里。 地網:新增變電容量23.63萬千伏安,新增35千伏線路427公里。 2.10千伏輸變電工程: 新增10千伏變電容量56.92萬千伏安,新建10千伏及以下線路20942公里。 國網:新增10千伏變電容量15.87萬千伏安,新建10千伏及以下線路2733公里。 地網:新增10千伏變電容量41.05萬千伏安,新建10千伏及以下線路18209公里。 |
三、全面實施城鎮配電網建設改造
全面加快達州市城鎮配電網建設改造,促進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到2020年,中心城市(區)智能化建設和應用水平大幅提高,供電可靠率不低于99%,用戶年均停電時間不超過1小時,供電質量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城鎮地區供電能力及供電安全水平顯著提升,供電可靠率接近99%,用戶年均停電時間不超過10小時,保障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第九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市政府能源主管部門是本規劃的責任主體、工作主體和實施主體,全面負責本規劃實施的統籌協調。市級有關部門要圍繞規劃提出的重要指標、重大項目、重大改革和政策等,按照各自的職能職責,明確工作責任和實施進度。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投融資制度改革,積極推行能源投資管理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制度,推動能源領域投資多元化。
二、做好規劃銜接
強化能源發展規劃的引領約束作用,對接與落實國家、省《“十三五”能源發展規劃》和我市《“十三五”規劃綱要》的要求,做好本規劃與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水利發展、環境保護、土地利用、城鎮化等領域專項規劃的銜接。制訂和實施煤炭、電力、天然氣等各專業規劃,明確各行業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加強規劃銜接配合,做到總體要求一致,空間布局協調,安排科學有序。
三、強化政策支撐
向國家、省上爭取有利于資源地的金融、財稅、氣價等相關政策措施,積極參與建立天然氣開采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和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機制。推動實施有利于天然氣發展的價格、稅收政策,通過價格機制、稅收分配手段保障資源輸出地合理利益。放寬市場準入,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明確禁入的能源領域,鼓勵境外資本依照法律法規和外商投資產業政策參與能源領域投資,推進電網、天然氣管網等基礎設施投資多元化,研究探索天然氣可持續發展政策。
四、建立完善規劃實施機制
本規劃經市人民政府批準并報省能源局審批后實施。市能源主管部門依據能源規劃制定年度計劃,按照權責一致原則,明確約束性指標目標責任,確保完成;充分發揮預期性指標的引導作用,強化能源規劃對能源產業布局和重大項目的指引,未納入能源規劃的能源項目原則上不得核準。加強規劃實施情況的動態監測,及時發現和解決規劃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在實施中期和末期,市能源主管部門要組織開展規劃評估工作,評估結果要以適當方式向社會公布,需要對本規劃進行調整時,由市能源主管部門提出調整方案,報市政府批準并報省能源局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