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級有關部門:
《達州市“十二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已經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四日
達州市“十二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
(2011—2015)
“十二五”時期是我市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的重要時期,也是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切實推進秦巴地區新農村綜合體試驗區建設,按照國家、省、市關于“十二五”規劃編制的總體要求,編制《達州市“十二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
一、規劃背景
(一)“十一五”主要成就
1.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農民收入大幅增加。2010年,全市農業增加值達到195.0億元,比2005年增長58.53%;糧食總產量299.4萬噸,再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3.15%;油料總產量29.3萬噸,同比增長17.2%;肉類總產量72萬噸,同比增長22.8%。全市農業增加值、糧食總產量、肉類總產量在全省市州中分別排名第3、第2、第4位。農民人均純收入5084元,同比增長72.75%,比“十一五”計劃目標高33.65個百分點。
2.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初步形成,現代農業加速推進。按照農業標準化、專業化和規模化要求,培育和發展了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名特優農產品生產基地。到2010年底,全市共建成一鄉一業專業鄉鎮10個,一村一品專業村200個,建立各類國家、省級優質基地縣累計30個。全市有優質糧油基地215萬畝、苧麻50萬畝、水果52萬畝、中藥材29萬畝、茶葉22萬畝、油橄欖7.8萬畝、商品蔬菜35萬畝。建成現代農業產業基地示范區8.5萬畝,設施農業2.5萬畝。建有生豬規模養殖場(戶)8700個,家禽規模養殖戶4665戶,肉牛規模養殖場(戶)1171個,肉羊規模養殖場(戶)1380個,現代畜牧業養殖小區達到570個。畜禽規模養殖的比例達48%,比2005年增加了20個百分點。
3.龍頭企業提質升速,帶動能力顯著增強。“十一五”期間,全市新增1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實現發展國家級龍頭企業零的突破;省級重點龍頭企業達到13家,新增7家;有市級重點龍頭企業78家,新增27家。2010年,全市龍頭企業實現年銷售收入65億元、利稅6.5億元,比2005年分別增長1.7倍、1.8倍;帶動農戶面達到54%,同比提高17個百分點。全市6個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已有25家企業入駐,投資額達10.5億元,已初步形成了糧油、畜禽、苧麻、茶葉、中藥材等為主的農產品加工產業鏈。
4.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快速發展,農民組織化程度明顯提升。到2010年底,全市有農民專合組織1844家,比2005年增加443家,其中規范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546家。專合組織成員16.42萬個,帶動農戶57.8萬戶,帶動農戶戶均收入5500元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已成為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的“領頭雁”。
5.農業品牌建設步伐加快,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十一五”期間,全市農產品爭創“中國馳名商標”1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和地理標志證明商標11個,四川省名牌和四川省著名商標30個,有機、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82個。
6.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快,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十一五”期間,全市新增有效灌面12.63萬畝,新增蓄引提水能力700萬方,解決了103.14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建設高標準農田17.4萬畝;森林面積達到89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9.88%,提高了6.05個百分點。廣大農村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極大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專欄1:“十一五”農業農村經濟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主要指標 | 2005年完成 | 2010年完成 | 2010年比2005年增長(%) |
農業增加值 | 123億元 | 195億元 | 58.53 |
糧食總產量 | 290.3萬噸 | 299.45萬噸 | 3.15 |
油料總產量 | 25萬噸 | 29.3萬噸 | 17.2 |
肉類總產量 | 58.63萬噸 | 72萬噸 | 22.8 |
農民人均純收入 | 2943元 | 5084元 | 72.75 |
畜牧業規模養殖比例 | 28% | 48% | 增加20個百分點 |
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 | 24億元 | 65億元 | 170 |
農民專合組織 | 1401家 | 1844家 | 31 |
(二)“十二五”面臨的機遇
1.國家對農業扶持力度加大。自實施“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戰略和擴大內需政策以來,國家出臺了大量“三農”扶持政策。“十二五”期間,中央將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現代農業和農村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現代農業發展的環境向好。
2.區域經濟格局的調整為現代農業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成渝經濟區建設、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加快發展等國家戰略中,提出在西部地區要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示范區,并在財政、稅收、投資、金融、土地、人才等方面給予優惠扶持。
3.全市已具備了向現代農業跨越的基礎條件。隨著以現代農業發展為主要內容的農業“四區建設”加快推進,全市農業基礎地位更加穩固,農業標準化、專業化、規模化深入推進,農業品牌建設卓有成效,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氛圍基本形成。
(三)“十二五“面臨的挑戰
1.現代農業發展意識不強。部分干部群眾傳統農業和小農經濟觀念根深蒂固,發展現代農業意識淡薄。
2.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全市除苧麻外,其它產業大都布局分散,區域化特征不明顯,專業化程度低;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小,技術水平不高;農產品開發多數為初加工,精深加工品少。
3.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農村青壯勞動力大部分外出,從事家庭經營的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婦女,文化程度低,很難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
4.農業基礎仍較脆弱。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弱,農業機械化水平低。
5.體制機制性障礙依然突出。現有的農村土地、戶籍、經營方式等政策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亟待破解體制機制性障礙。
二、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市場規律,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堅持“三化”同步、“三業”并重,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以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為核心,以農業“四區建設”為抓手,以農業品牌為牽引,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專業化和規模化發展,促進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良性互動,加快形成以優勢產業和名牌產品為主體的現代農業產業新格局,把達州建成川東北現代農業發展示范區。
(二)發展目標
“十二五”期間,全市重點發展優質糧油、畜禽、苧麻、中藥材、蔬菜(食用菌)、富硒茶、林果和休閑觀光農業等八大產業。著力實施農業“4+8”工程,即突出發展生豬、黃牛、白鵝、舊院黑雞四大畜禽產品和苧麻、富硒茶葉、黃花、油橄欖、中藥材、馬鈴薯、醪糟、香椿八大農副產品。到2015年,農業增加值達到214億元,年均增長2.6%;糧食產量穩定在300萬噸以上;肉類總產量達到90萬噸,年均增長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678元,年均增長16%。科技對農業貢獻率達到60%,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38%,農產品加工率達到70%,農產品商品率達到75%。
——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苧麻、富硒茶葉、黃花、油橄欖、中藥材、馬鈴薯、糯稻(醪糟)、香椿八大特色農產品各建一個核心面積2萬畝、連片面積10萬畝以上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每個園區要做到集中連片、設施裝備優良、技術模式先進、產品優質安全、經營機制創新、管理服務到位、風險防御能力較強、增效增收顯著。
——建成一批現代畜牧業適度規模養殖小區。按照畜禽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要求,建成現代畜牧業適度規模養殖小區2500個。全市生豬等主要畜禽規模養殖比重達到55%,科技對畜牧業的貢獻率達到70%以上,建成畜牧業農民專業合作社300個。
——建成一批龍頭企業行業“旗艦”。依托“4+8”工程,加快培育一批精深加工骨干龍頭企業,使每個主導產業都有骨干龍頭企業帶動,每個骨干龍頭企業都有穩定原料基地。著力把四川東柳醪糟有限責任公司、四川巴山雀舌名茶實業有限公司、四川天源油橄欖有限公司、四川玉竹麻業有限公司等特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培育成為全國行業“旗艦”。到2015年,全市培育市級及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00家,其中國家級5家、省級30家;年銷售收入上億元的企業30家,其中上20億元的龍頭企業3家,上10億元的企業5家。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帶動農戶面達到70%以上。
——建成一批休閑觀光農業帶。積極拓展農業多功能,大力開發休閑觀光農業、體驗農業等旅游產品。與優勢特色農業結合,打造各具特色的休閑觀光農業景觀帶;改造和提升傳統“農家樂”;積極創建鄉村旅游示范區。到2015年,全市創建1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20個鄉村旅游示范鄉鎮和村,26家三星級以上鄉村酒店和農家樂。全市休閑觀光農業年收入達到10億元以上,從業人員達到5萬人以上。
——建成一批農業知名品牌。全市農產品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達到6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達到25個,四川名牌、四川省著名商標達到50個。省以上農業名優品牌數量位居全省各市(州)排名前5名,建成全省農業品牌強市。
專欄2:“十二五”現代農業發展主要指標
主要指標 | 2015年規劃 | 年均增長 |
農業增加值 | 214億元 | 2.6% |
糧食總產量 | 300萬噸 | 基本穩定 |
肉類總產量 | 90萬噸 | 5% |
農民人均純收入 | 10678元 | 16% |
科技對農業貢獻率 | 70% | 4個百分點 |
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 | 38% | 3.5個百分點 |
農產品加工率 | 70% | 7個百分點 |
農產品商品率 | 75% | 8個百分點 |
三、重點任務
“十二五”期間,全市重點發展優質糧油、畜禽、苧麻、中藥材、蔬菜(食用菌)、富硒茶、林果和休閑觀光農業八大產業,著力抓好農業產業化經營“4+8”工程。
(一)優質糧油產業
1.基地建設。到2015年,力爭全市穩定發展水稻255萬畝、玉米135萬畝、馬鈴薯145萬畝、油菜籽152萬畝,總產分別達到123.7萬噸、66.8萬噸、39.6萬噸和26.5萬噸。水稻、玉米重點布局在宣漢、達縣、大竹、渠縣、開江、萬源6個縣(市)的優勢區,建立優質無公害水稻生產標準化示范基地150萬畝,在大竹縣建立優質糯稻基地20萬畝,高蛋白玉米和高淀粉玉米種植面積達到75萬畝。在萬源市白沙鎮、宣漢縣峰城鎮建設馬鈴薯原種生產基地各1500畝,新建優質專用脫毒馬鈴薯生產基地40萬畝。在宣漢、達縣、大竹、渠縣、開江5個油菜主產縣建立“雙低”優質油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85萬畝。
2.加工業發展。改擴建年產5萬噸優質精米生產線3條;改擴建年處理3萬噸糯米深加工生產線1條;新建年處理5萬噸薯類深加工生產線2條;新建年產3000噸微波方便米飯生產線1條;新建年產1萬噸菜籽色拉油及副產物綜合利用生產線。全市糧油規模企業年加工優質稻谷30萬噸,專用玉米10萬噸,薯類60萬噸,油菜籽16萬噸。新培育糧油加工市級龍頭企業3個,省級重點龍頭企業1個。油脂加工基地布局在通川區和宣漢縣;玉米加工基地布局在開江縣、大竹縣、宣漢;薯類加工基地布局在萬源、渠縣;大米加工基地布局在達縣、通川區、大竹、渠縣、宣漢和開江。
3.重點開發技術與產品。主要完成大米和米糠綜合利用、精制淀粉、變性淀粉、糖漿生產、馬鈴薯深加工、菜籽油和菜籽粕綜合利用等關鍵技術及規范的研究和熟化利用。
專欄3:優質糧油產業化重點項目
1.實施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項目。投資6.8億元在全市實施田間工程、骨干水利工程、農技服務、農業綜合開發、良繁體系項目等 2.全市標準糧田建設項目。投資7億元在全市新建標準糧田70萬畝。 3.開江縣優質油菜生產基地。投資8000萬元在開江建設“兩高雙低”優質油菜基地10萬畝。 4.達縣米城大米深加工項目。投資3000萬元在達縣建設方便米飯生產線一條,年生產能力3000噸以上。 5.大竹縣東柳醪糟有限公司米汁飲品生產線項目。投資7200萬元在大竹縣建設年產2萬噸米汁飲品生產線,新建飲品生產線廠房、倉庫及配套用房5000平方米,購置現代化飲品生產線設備3條。 6.宣漢縣薯類加工項目。投資9000萬元在宣漢縣建設紅薯全粉加工生產線,生產淀粉、粉絲、薯條系列產品,年生產能力達到3萬噸以上。 7.渠縣發芽糙米系列產品建設項目。投資1億元在渠縣建設年產1萬噸發芽糙米系列產品生產線,年產發芽糙米6000噸,發芽糙米營養素2000噸,方便發芽糙米粉2000噸。 |
(二)畜禽產業
1.基地建設。到2015年,全市年出欄豬、牛、羊、家禽分別達到750萬頭、80萬頭、200萬只、10700萬只,奶牛存欄2萬頭,實現肉、蛋、奶產量90萬噸、15萬噸、6萬噸。生豬重點布局在全市6個生豬主產縣,發展年出欄1000頭以上的養殖小區1500個,規模養殖比重達65%;肉牛重點布局在宣漢縣、達縣、萬源市,年改良黃母牛達20萬頭以上,建設年出欄20頭以上標準化育肥場1000個;奶牛重點布局在宣漢縣210國道沿線,建設年存欄奶牛200頭以上的養殖場(小區)10個,10頭以上奶牛規模養殖達60%以上;禽業重點布局在大竹、萬源、開江,重點抓好舊院黑雞、開江白鵝。舊院黑雞養殖小區達到50個,年出欄1500萬只;開江白鵝養殖小區達到40個,年出欄1000萬只。
2.加工業發展。新建年產3000噸包裝舊院黑雞(整雞)生產線1條和年產5000噸白鵝生產線1條;新建年產1萬噸畜產品深加工生產線1條;新建年產5000噸牛肉制品生產線1條。新培育豬肉、牛肉加工市級龍頭企業5個,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1個。生豬加工基地布局在達縣、渠縣、大竹;奶牛加工基地布局在宣漢;肉牛加工基地布局在宣漢、通川區;禽肉加工基地布局在開江、萬源市。
3.重點開發技術與產品。主要完成優質畜禽培育、規范化養殖、疫病防治、副產物(毛、血、皮、鬃等)綜合利用、糞污無害化處理、冷卻畜禽鮮肉生產、低溫肉制品、奶制品、冷鮮肉及低溫肉制品冷鏈配送體系建設、畜禽熟食產品等關鍵技術的開發與推廣應用。
專欄4:畜禽產業化重點項目
1.達州市現代畜牧業發展項目。投資1.2億元在全市新建標準化養殖小區或大戶400個,標準化畜牧業專業合作組織100個。 2.全市優質肉牛產業開發項目。投資1.5億元鞏固和發展肉牛規模養殖戶5000戶,年出欄和加工優質肉牛15萬頭以上。 3.開江縣水禽育種建設及加工項目。投資1.1億元在開江建成四川白鵝品種資源場1個,白鵝良種核心群8萬只,擴繁群500萬只;建鵝鴨肉類生產線1條,屠宰加工廠1座。 4.宣漢縣佳肴牛肉制品擴能技改項目。投資5600萬元修建廠房2000平方米,新建一條生產線,新增牛肉制品生產能力4500噸。 5.“千萬黑雞”下江南產業開發項目。投資2億元建設舊院黑雞標準化規模場10個;建設舊院黑雞專用飼料廠1個;舊院黑雞養殖小區10個,產量達到1000萬只。 6.渠縣豬肉精深加工項目。投資5400萬元建年產6000噸的豬肉精深加工制品生產線,年產中式肉制品2000噸,西式肉制品3000噸,功能性肉制品1000噸。 7.開江縣現代畜牧業循環經濟鏈建設項目。投資2億元在開江建復合生物有機肥加工廠5座,無公害糧油基地10000畝、蔬菜20000畝、經果林10000畝。 8.宣漢縣萬頭奶牛養殖基地建設項目。投資2000萬元成立云蒙山奶牛養殖公司,建設2個1000頭的標準化規模奶牛養殖場,力爭2013年完成建設目標,帶動5000戶以上農戶增收致富。 |
(三)苧麻產業
1.基地建設。到2015年,建設苧麻優勢產區80個鄉(鎮),面積達到60萬畝,原麻單產達150公斤以上,總產量達到9萬噸以上;優質高支品種面積達到48萬畝,優質率達到80%;培育優質高產新品種2個,擴建雜交苧麻繁殖制種基地到100畝。重點布局在大竹、達縣沿“210”國道的80個苧麻生產基地鄉(鎮),形成百里優質苧麻產業帶。
2.加工業發展。到2015年,全市達到長紡8萬錠,短紡20萬錠,織機3000臺,年產精干麻5萬噸、純麻紗13000噸、混紡紗25000噸、純苧麻和麻混紡坯布5000萬米、印染苧麻色布4000萬米、服裝700萬套(其中高檔面料服裝500萬套)。新培育苧麻加工市級重點龍頭企業2家,省級1家。加工基地布局在大竹和達縣。
3.重點開發技術與產品。主要完成苧麻品種改良、標準化生產、打剝機具改良推廣、生物脫膠、苧麻織品染整、苧麻牽切紡紗、先進梳麻、苧麻濕法紡紗、苧麻脫膠污水治理等技術。突破苧麻純紡、多纖維混紡交織、苧麻成衣以及高檔面料的織造、染色、后整理和帶狀精干麻牽切紡生產工藝技術難關。開發苧麻在裝飾行業應用系列產品。
專欄5:苧麻產業化重點項目
1.達州市苧麻雄性不育雜交良種繁殖基地建設。投資4649萬元在大竹、達縣改擴建優質雜交苧麻基地10萬畝,新增優質原麻1萬噸,產值7000萬元。 2.南國印染異地搬遷項目。投資2.1億元在達州市化工園區引進印染、服裝生產線,年產4000萬米印染苧麻色布和500萬套服裝。 3.大竹苧麻裝飾材料項目。北京青山綠水苧麻制品有限公司一期投資3.5億元在大竹建設特寬幅墻布生產線,年產各種苧麻裝飾材料5萬噸。 4.大竹縣玉竹麻業技改項目。投資4230萬元在大竹建成年產高支純麻紗5000噸生產線。 5.大竹縣苧麻桿中高密度纖維板生產線項目。投資4000萬元在大竹建成年產10萬立方米中高密度纖維板生產線。 |
(四)中藥材產業
1.基地建設。到2015年,全市建設中藥材種植基地60萬畝,其中規范化中藥材種植基地20萬畝,實現年產值25億元;建立中藥材良種育苗基地500畝;啟動秦巴地區道地中藥材種質基因庫建設,入庫品種力爭達到2500個;在達縣仙女山、宣漢縣原樊噲片區、萬源市八臺山建立中藥材原生資源保護區。重點發展烏梅、川木瓜、銀杏、畢澄茄、桔梗、金銀花、黃柏、厚樸、云木香等品種,每個重點品種基地連片發展面積達到1萬畝。達縣重點發展烏梅、川木瓜、畢澄茄;宣漢縣重點發展黃柏、厚樸、川木瓜、云木香;萬源市重點發展桔梗、金銀花、厚樸、黃柏;開江重點發展銀杏。
2.加工業發展。重點在達州市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建立現代中藥工業園區,開發中藥有效成分提取、中藥新藥、中藥保健品系列工業。引進入駐相關企業9家以上,其中:中藥飲片企業2家以上;中藥生物化工企業3家以上;中藥制藥企業2家以上;中藥保健食品企業2家以上。爭取實現現代中藥工業園區年產值16億元以上。以企業為主體,組建達州市現代中藥聯合研究中心。建設達州市現代中藥物流中心。培育市級重點龍頭企業5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1家,創國家、省級名牌各1個。
3.重點開發的技術與產品。設立中藥現代化重大科技專項,推進道地中藥材規范化種植技術(GAP)規程的研究制定及GAP科技示范園建設,推動桔梗、茯苓、烏梅等道地中藥材生產基地建設及產業化經營,開展道地中藥材新品種選育、中藥材有效成分提取、中藥材質量控制等關鍵技術的研發與推廣應用。
專欄6:中藥材產業化重點項目
1.達縣大巴山中藥基因庫項目。投資5300萬元在達縣占地1000畝,栽培巴山中藥材植物活體標本1500種,配套建設巴山藥材科技研發中心,建立藥用植物基因圖譜。 2.通川區中藥材加工項目。成都地奧天府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投資8億元在通川區新建飲片、口服固體制劑生產線一條和4000公斤/天干燥能力、400噸年酊劑固體制劑生產線。 3.天泰藥業退城入園項目。投資1.5億元在通川區建設現代飲片加工廠。 4.福瑞藥業搬遷入園項目。福瑞藥業有限公司投資1億元搬遷進入達州市農產品加工集中區。重點發展中藥材飲片、中藥材有效成分提取和大輸液項目等。 5.開江縣銀杏產業化項目。投資1.685億元在開江縣建設銀杏基地10萬畝,建廠房8172平方米,加工銀杏鮮葉4000噸/年,年提取黃酮40噸。 6.達縣烏梅產業基地建設。投資6000萬元在達縣建10萬畝烏梅種植基地。 |
(五)蔬菜產業
1.基地建設。到2015年,全市商品蔬菜面積發展到60萬畝,產量145萬噸;食用菌生產規模達到4億袋,總產25萬噸。達州主城區菜籃子基地主要布局在達縣、通川區和開江縣,反季節蔬菜主要布局在萬源市、宣漢縣,特色蔬菜主要布局在大竹、渠縣、宣漢縣和通川區。大竹發展一個10萬畝香椿基地,渠縣發展一個10萬畝黃花基地。
2.加工業發展。新建5萬噸蔬菜商品化處理生產線2條,1萬噸復合蔬菜汁生產線1條,5000噸脫水蔬菜生產線2條,1萬噸特色腌制蔬菜生產線1條,3000噸特色風味辣椒調味品生產線1條,1萬噸保鮮黃花和即食風味黃花生產線1條。培育四川名牌產品1個以上,新培育蔬菜加工市級龍頭企業2個。蔬菜加工基地重點布局在通川區、達縣、開江、渠縣。
3.重點開發的技術與產品。選育、引進和推廣高產、優質、抗病、耐貯運新品種,尤其是耐弱光的棚室專用品種和加工專用品種。重點發展蔬菜的保鮮儲藏與加工,大力開發技術含量高的凍干蔬菜、速凍菜、凈配萊、調味及調理蔬菜、蔬菜罐頭等豐富多樣的果蔬產品。引進培育適合加工的優良新品種,引進、消化、吸收國外蔬菜商品化處理設備和技術,逐步建立和完善蔬菜保鮮貯藏、運銷冷藏系統。
專欄7:蔬菜產業化重點項目
1.達縣現代蔬菜產業基地建設。投資1.68億元在達縣建設3.7萬畝現代蔬菜產業基地及保鮮、儲藏、加工配套等設施。 2.渠縣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建設及開發項目。投資5000萬元在渠縣建設蔬菜生產基地1萬畝,建立蔬菜包裝鮮銷、凈菜加工及深加工廠。 3.宣漢縣食用菌產業園區及基地建設。投資2.53億元在宣漢縣建設食用菌生產基地1000畝,修建菌種培養、精加工廠房,購置先進的加工設備等。 4.大竹縣川東農業萬噸香椿精深加工項目。投資1.3億元在大竹建成年加工3萬噸香椿加工廠。 5.萬源市富硒珍珠花菜產業化開發項目。投資5000萬元建設富硒珍珠花菜生產基地3萬畝及加工廠。 6.開江縣濃縮胡蘿卜汁加工項目。投資1.5億元在開江縣建設胡蘿卜汁生產線及配套設施。 7.渠縣速凍鮮黃花和凍黃花項目。投資1.8億元在渠縣建年產冷凍黃花制品1.2萬噸生產線,其中速凍鮮黃花1萬噸,凍干黃花2000噸。 |
(六)富硒茶葉產業
1.基地建設。新發展良種茶園10萬畝,全市茶園總面積達到35萬畝,年產量達到1.75萬噸,名優茶比例達50%以上。重點建設2大優勢區域:一是北部優質富硒茶核心區,包括萬源20個鄉鎮、宣漢20個鄉鎮;二是南部高效生態觀光茶區,重點發展達縣、大竹、開江的10個鄉鎮。
2.加工業發展。引進一家全國知名茶葉加工企業,改擴建標準化加工廠20家,培育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5家。爭創國家、省級名牌各1個。加工基地重點布局在萬源市、宣漢縣。
3.重點開發的技術和產品。加強茶葉優良品種的引進和低產茶園的改造,推廣機械采茶技術,提高殺青、整形、貯存等技術。進一步研究和開發富硒茶保健功能。
專欄8:富硒茶葉產業化重點項目
1.萬源市富硒茶葉基地及產業化項目。投資2.6億元在萬源市建設20萬畝安全高效富硒茶葉基地及新建5家加工廠。 2.“巴山雀舌”無公害富硒茶產業開發項目。投資8000萬元在萬源市新建有機茶基地1萬畝,建設標準化加工廠2座。 3.宣漢“九頂”富硒茶葉深度開發項目。投資5000萬元在宣漢縣新植無性系良種茶園6萬畝,引進生產線1條。 4.宣漢縣低值茶葉生物活性成分提取項目。投資2000萬元在宣漢縣建成年處理1000噸低值茶葉生產線1條,年產150噸茶多酚、20噸茶多糖及20噸咖啡堿。 |
(七)林果產業
1.基地建設。到2015年,全市柑桔發展面積達到40萬畝,其中新發展面積14.1萬畝,產量達到30萬噸,全部投產后的常年產量達到40萬噸。重點布局在渠縣、達縣的50個核心基地鄉鎮,輻射大竹、宣漢、通川區、開江等4個縣(區)的30個鄉鎮。其中渠縣總面積20萬畝,占50%。品種以甜橙為主,規劃面積28萬畝,占70%,重點發展鮮食、加工兩用品種。油橄欖發展到10萬畝,其中建立規范化基地4萬畝。油橄欖生產基地布局在開江縣、達縣。
2.加工業發展。到2015年,引進柑橘加工企業2個,柑橘果汁生產線1條,果醬生產線1條,年加工能力5萬噸;建立貯藏保鮮庫三個,年貯藏能力15萬噸;引進商品化處理生產線3條,年處理果品20萬噸以上。培育名優品牌2-4個。柑橘加工、貯藏基地重點布局在渠縣、達縣。新建橄欖油、橄欖酒及其護膚品、飲料、保健品等系列產品綜合加工廠1座。油橄欖加工基地布局在開江縣。
3.重點開發的技術與產品。柑橘主要完成豐產栽培、病蟲害防治及預警、無公害柑橘栽培技術規程、柑橘涂膜保鮮、柑橘果汁加工、柑橘皮渣副產物綜合利用等關鍵技術的開發與推廣應用。重點開發柑橘果汁、果酒、果醬、柑橘皮渣飼料、柑橘黃酮、柑橘皮榨膳食纖維等產品。油橄欖主要完成次適生區的油橄欖豐產栽培、良種繁育及扦插育苗、病蟲害防治、橄欖酒生產、橄欖葉茶加工等關鍵技術的開發與推廣應用。以橄欖油開發為重點,大力開發護膚品、保健品、食品添加劑等系列產品。
專欄9:林果產業化重點項目
1.6萬畝柑橘標準示范園建設項目。投資2億元在渠縣、達縣建設6個一萬畝標準化柑橘果園(其中渠縣5萬畝,達縣1萬畝)。 2.柑橘商品化處理廠建設項目。投資6000萬元在渠縣、達縣分別建一個柑橘商品化處理廠。其中渠縣引進商品化處理線2條,達縣引進商品化處理線1條,建成后年處理果品20萬噸。 3.渠縣柑橘深加工及副產物綜合利用項目。投資6000萬元在渠縣建成年產柑橘深加工產品及副產物加工產品2萬噸生產線。 4.開江油橄欖產業化項目。投資1.75億元在開江縣改造油橄欖基地7.6萬畝,建年產3000噸橄欖果酒,開發3個以上系列化妝品生產線,橄欖葉精華素投入批量生產。 |
(八)休閑觀光農業產業
積極推進現代農業項目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突出生態、綠色、環保、休閑特色,依托旅游景點、自然山水、田園風光等資源,大力發展創意農業觀光和農業體驗等旅游產品。同時,結合連片扶貧開發、集中拆遷安置、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災后重建等項目建設新農村綜合體,推動鄉村旅游發展。通川區著力打造蓮花湖、犀牛山休閑旅游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區和蒲蓮路花卉苗木觀光農業區;達縣著力打造雙廟—木子蔬菜觀光、體驗農業區和趙家柑橘觀光、體驗農業區;萬源著力打造邱家坪生態農業觀光園區和河西茶文化公園;宣漢著力打造君塘洋烈鄉村旅游區和楊家河清水走廊休閑旅游區;開江著力打造金山寺特色旅游觀光區;渠縣著力打造中灘柑橘休閑觀光、體驗農業區和賨人谷特色旅游區;大竹著力打造五峰山竹海旅游觀光農業區和寨峰水果觀光、體驗農業區。
專欄10:休閑觀光農業產業重點項目
1.達州市犀牛山森林公園建設項目。投資2億元在通川區犀牛山發展森林植被、建設林區道路和人文景點等。 2.通川區現代農業花卉種植基地建設項目。投資5億元在通川區新建花卉基地5000畝,形成集花卉產業、觀光旅游于一體的景區。 3.開江縣金山寺旅游景區建設。投資1.42億元在開江建金山寺建文化區、旅游農業休閑觀光區和民俗風情院落及森林公園5000畝等。 4.五峰山國家4A旅游景區建設。投資3億元在大竹五蜂山新建停車場、接待中心、竹種園、竹博物園等。 5.賨人谷風景區建設。投資1.5億元在渠縣賨人谷修建游人中心、宕渠新村、賨人文化主題酒店等。 6.萬源市邱家坪生態農業觀光旅游開發項目。投資5000萬元在萬源市邱家坪修建道路、接待中心及發展特色蔬菜、果園等。 |
四、主要措施
(一)實施八大行動
1.土地規模經營推進行動。堅持“依法、自愿、有償、適度”原則,通過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積極推進土地流轉,促進現代農業規模經營。創新流轉方式,探索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讓農民參與分享生產、流通環節的利潤;探索將國家對產業基地建設的補助資金轉化為土地流轉農戶的股份,讓農戶獲得更多、長遠的收益。每個產業基地規劃區的土地流轉率均要達到50%以上。規劃區內主導產業的作物種植實現集中成片、無縫式覆蓋,85%以上的適種耕地(林地)進行專項種植。
2.農業標準化推廣行動。加強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加快全市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和產品質量標準制定。積極開展國家、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申報和認定工作。“十二五”期間,全市完成主要農產品區域性地方標準的制定和發布,建成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15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鄉30個,種植業標準化推廣面達到60%,養殖業標準化推廣面達到50%,其中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和現代畜牧業養殖小區推廣面達到100%。建立好、實施好農產品質量監督和追溯制度,全面推行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到“十二五”末,全市要建立起覆蓋市、縣、鄉的三級農產品監管和質量追溯網絡。
3.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集聚發展行動。按照設施一流、功能配套、服務高效的要求,加快全市6個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建設,為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集中、集聚、集群發展搭建平臺。要明確各集中區功能定位,突出特色和專業化生產。通川區著力發展醫藥、食品加工業,渠縣著力發展黃花、柑橘和肉食品精深加工業,大竹縣著力發展糧油、苧麻加工業,宣漢縣著力發展肉牛、奶牛和食用菌加工業,萬源市著力發展茶葉、馬鈴薯和舊院黑雞等富硒農產品加工業,開江縣著力發展油橄欖、銀杏和水禽加工業,達縣著力發展蔬菜和飲料加工業。到2015年,全市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入駐企業達到100家,實現年產值170億元以上。
4.農民組織化水平提升行動。著力在規范、引導、扶持和服務上下功夫,大力培育一批運作規范、帶動力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不斷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大力實施農民專合組織“幫扶行動”,加強對農民專合組織負責人和成員的培訓,每個縣(市、區)每年完成培訓500人次以上。市財政每年安排一定資金大力支持運作規范、帶動力強的農民專合組織開展信息平臺建設、技術培訓、農產品質量認證、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營銷和技術推廣。對適合農民專合組織開展的農業項目優先安排農民專合組織實施。
5.農業名優品牌爭創行動。加強農產品商標注冊和品牌認證,鼓勵市場主體積極爭創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四川名牌和四川省著名商標等國家、省級品牌。支持燈影牛肉、東漢醪糟、巴山紅香椿、舊院黑雞、開江白鵝等地域特征明顯的傳統農產品創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和地理標志商標認證。力爭在農業“4+8”工程中每個產業打造1—2個知名品牌,提高農產品影響力。
6.農產品市場營銷促進行動。加大對塔沱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政策扶持,促其進一步擴大規模、提升水平,“十二五”期間進入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50強。在全市規劃建設一批特色農產品專業市場,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萬源建設一個富硒農產品食品城、宣漢和渠縣各建一個規范化肉牛交易市場、開江建設一個水禽交易市場、大竹建設一個香椿交易市場。加快建立全市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物流配送中心、農副產品交易中心、農副產品電子商務網絡,積極推進全市農產品網購網銷平臺建設。大力培育農產品營銷組織和農民經紀人。積極開拓省內外市場,特別要加大農產品融入重慶、成都、西安等特大城市力度。
7.現代農業設施裝備加強行動。在產業基地加快建成一批高標準農田,確保耕地質量達到四川省標準農田三級以上,實現田網、水網、路網、電網配套,蓄、灌、排功能齊全。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建成一批以塑料大棚、日光溫室、滴灌噴灌、棚架、遮陽網覆蓋等為重點的設施農業;發展以產品分級、包裝、儲藏、加工等為重點的產后處理設施,提高基地設施保障水平。加大適用新型農機具的推廣應用,提高基地耕、播、收機械化水平。到“十二五”末,全市建成高標準農田72.5萬畝,設施農業面積達到25萬畝以上。
8.新型農民培育行動。以陽光工程、新型農民培訓、實用技術培訓等為載體,以現代農業知識和農業實用新技術為重點,通過不斷創新培訓方式,把傳統農民培育成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加大外出務工農民回引工作,把回鄉創業農民培育成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十二五”期間,全市每年培訓新型農民5萬人以上。抓好農村各種能工巧匠、鄉土人才開發,建立健全農民技術人才資格認證體系,建立完善鄉土人才庫。
(二)構建四大機制
1.構建現代農業投入機制
一是加大財政投入。“十二五”期間,市本級財政專項支農資金要逐年遞增,且每年增長幅度要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財政新增專項支農資金重點用于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龍頭企業發展壯大、農業標準化建設、農民專合組織培育和農產品品牌建設。積極整合現代農業、現代畜牧業、現代林業、秦巴地區整體開發等項目,集中用于全市現代農業重點項目,帶動全市產業集中和規模化發展。
二是拓寬投融資渠道。金融機構要加強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加大農業產業化信貸投入,積極推進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房屋所有權抵(質)押貸款;設置針對農產品收購資金量大、周轉期短的金融產品。市農業和中小企業擔保公司要把龍頭企業、農民專合組織作為信用擔保體系的重點扶持對象,降低擔保條件,擴大支持面。鼓勵發展農產品保險,擴大農產品保險范圍,落實補助政策。完善投入激勵機制,逐步將財政投入由簡單補貼向以獎代補轉變,形成以財政和項目資金為引導、農民投入為主體、社會資金為補充的多元化現代農業發展投融資機制。
2.構建農業科技創新合作機制
一是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體系建設。加快優質高產多抗農林牧漁新品種研發,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新品種。積極引進、推廣農作物及畜禽新品種和農業信息化、農業綜合節水、立體農業等新技術。大力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業新品種、新技術轉化為標準。強化科技服務,以科技特派員工作統攬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通過定產業、帶項目、創辦或領辦農業專合組織等,把先進、適用技術直接導入農業生產第一線,培育產業示范大戶,推動區域優勢特色產業發展。
二是積極加強校地、院地合作。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專合組織與全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新技術研發及應用合作,市和縣(市、區)政府給予項目和資金扶持。“十二五”期間,力爭在苧麻多用途開發、舊院黑雞深加工、富硒農產品開發、中藥材產業系列開發等技術上取得重點突破。
3.構建產業發展利益聯結機制
在現代農業產業發展中,要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兩個帶動”,構建產業發展利益聯結機制。要根據不同產業、不同區域、不同帶動主體的特點,一是推廣以“合同訂單”為核心的“保護價收購”、“利益兜底”等農民直接受益的機制模式;二是推廣“利潤返還”、“收益分成”等農民充分受益的機制模式;三是推廣“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一體化經營”、“六方合作+保險”等農民持續受益的機制模式。要積極探索農民綜合受益的機制模式,讓農民既有種養生產環節的收益,又有加工、銷售環節的收益;既有土地流轉租金收益,還有以土地入股分紅、勞務就業等收益,盡可能擴大農民增收渠道,真正讓廣大農民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
4.構建組織管理機制
一是建立組織保障體系。各級政府要把農業農村工作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強領導,統籌推進。市、縣(市、區)農辦(委)負責牽頭抓總工作,發改、財政、農業、畜牧、林業、科技、工商、質監等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全市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對農業重點產業實行一個產業一個規劃、一套工作班子、一位縣級領導、一支科技隊伍、一項考核辦法的“1+5”工作模式。
二是建立工作推進機制。建立現代農業發展預決算制度和定期會商制度。市、縣(市、區)要定期專題研究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重大問題。開展現代農業發展幫扶活動,每個涉農部門分別牽頭掛包、幫扶1個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定期召開現代農業發展推進會,相互觀摩學習,努力形成比、學、趕、超的生動局面。
三是建立評價考核制度。一是建立項目建設綜合評價制度。對現代農業發展制定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分年制定發展目標,綜合評價不同階段和年度變動情況。二是建立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督查、督辦制度。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為本規劃實施主體,要組織相關部門和人員切實完成目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