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經開區管委會,市級各部門:
《達州市2012年度機關行政效能建設工作要點》已經市政府研究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二○一二年五月十四日
達州市2012年機關行政效能
建設工作要點
2012年度機關行政效能建設工作要在總結開展機關行政效能建設3年多來取得成效的基礎上,立足新形勢新任務,順應新要求新期待,把握“穩定增勢、高位求進、加快發展”的工作基調,圍繞“實現科學發展,建設幸福達州”的主題,按照“鞏固、完善、深化、提高”的思路,著力鞏固前期成果,在構建長效機制上取得新進展;著力深化依法行政,在推進政務公開上實現新突破;著力改進政務服務,在拓展服務領域上邁出新步伐;著力加強效能監察,在推動執行落實上收到新實效;著力轉變機關作風,在行政效能建設上展現新形象。
一、優化政務服務,拓展服務領域邁出新步伐
(一)深化政務服務標準化建設。按照“一級地方政府一個窗口對外”的要求,將行政許可、非行政許可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等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密切相關的行政管理事項全部納入政務服務中心公開規范辦理。大力推進縣、鄉兩級政務服務體系標準化、規范化建設,進一步提高縣級政府政務服務水平。拓展服務范圍,推動有條件的地方將法律援助、與行政審批有關的中介服務納入政務服務中心。提升服務質量,推行服務質量公開承諾制,把規范服務、便利服務、親切服務作為公開承諾的重要內容,確定可操作和便于評估的標準,通過報紙、網站等渠道進行公開承諾。實施政務服務中心建設地方標準。年內召開縣、鄉、村三級政務服務體系標準化建設現場會。(牽頭單位:市政務服務中心;責任單位:縣(市、區)人民政府、經開區管委會、市政府有關部門)
(二)完善政務服務體系建設。將政務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范疇,政務服務中心場地等硬件建設納入基本建設項目投資立項解決。鄉(鎮)要基本完成便民服務中心建設,所有村(社區)原則要有便民服務室(代辦點),實現市、縣、鄉、村四級聯動,努力實現政務服務均等化、全覆蓋。結合創新社會管理、建設和諧社會,將農林、國土資源、計生、民政等行政管理事項和就業、社保、低保、救濟及新農合、涉農補貼等便民、利民、惠民幫扶項目和水電氣服務項目等全部納入便民服務中心,不斷拓展服務領域,創新便民服務方式,方便基層群眾辦事。(牽頭單位:市政務服務中心;責任單位:縣(市、區)人民政府、經開區管委會、市政府有關部門)
(三)創建一流政務服務平臺。強化各級政務服務中心對進駐部門、單位的行政審批機構及辦理事項的組織協調、監督管理和指導服務職能。深化行政審批權相對集中改革,推動行政審批機構整體進入同級政務服務中心,確保除現場勘查、集體討論、專家論證、聽證之外的行政審批環節均在政務服務中心窗口現場進行。深入推進并聯審批,凡是涉及兩個以上部門對同一申請事項進行審查的,都要提供并聯審批申請渠道,成熟一項、推廣一項、固化一項。完善投資建設項目和企業設立登記并聯審批事項,實現市、縣二級統一并聯審批運行模式。對招商引資項目實施并聯審批,加強跟蹤、督辦,將并聯審批服務招商引資項目落到實處。加強政務服務中心窗口工作人員隊伍建設,組織開展培訓,提高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牽頭單位:市政務服務中心;責任單位:縣(市、區)人民政府、經開區管委會、市政府有關部門)
(四)規范公共資源交易。按照“政企分開、市場配置、開放競爭、有序管理、全面覆蓋、陽光操作”的要求,將工程建設項目招投標、國有土地(礦業權)招拍掛等納入公共資源交易服務中心。加強招投標活動主體誠信體系建設,建立完善誠信記錄,加快推進招投標電子化,通過發揮現代科技優勢解決圍標串標、評標專家尋租等突出問題。適時召開公共資源交易服務和異地評標現場會。(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政務服務中心;責任單位:縣(市、區)人民政府、經開區管委會、市政府有關部門)
二、深化效能建設,推進政務公開實現新突破
(五)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按照國務院第六批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的要求,組織協調各地、各部門認真做好項目清理和調整工作,深入開展規范性文件清理,重點糾正一些部門和地區利用“紅頭文件”,以登記、備案、年檢、監制、認定、審定以及準銷證、準運證等形式,變相設置審批事項和增加審批條件。市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國土資源局、住房城鄉建設局、交通運輸局、水務局、衛生局、環境保護局、質監局等10個部門要先行開展審批項目和規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為全市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探索路子、提供經驗。繼續抓好“兩集中、兩到位”的落實和監督檢查工作,集中開展行政審批項目專項檢查活動,采取自查自糾、交叉檢查、巡回抽查等方式,重點對行政審批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督促糾正,確保行政審批事項集中到位、規范到位、監管到位。(牽頭單位:市監察局;責任單位:縣(市、區)人民政府、經開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
(六)大力推進行政權力公開透明運行。按照推行行政權力公開透明運行工作方案確定的進度要求,實現市直部門行政權力公開透明運行,啟動市、縣(市、區)試點工作,指導各地依法清理規范行政權力,摸清行政權力底數,編制運行流程,細化量化裁量標準。依托利用現有的電子政務大廳、電子監察平臺、行政執法部門業務專網等載體,充分整合各類電子政務資源,建立市、縣(市、區)互聯互通、統一規范的行政權力公開透明運行平臺,實現行政權力公開透明運行,確保行政行為依法、透明、廉潔、高效。公開非行政審批職能部門的管理、服務事項及辦事程序。(牽頭單位:市政府法制辦;責任單位:縣(市、區)人民政府、經開區管委會、市政府有關部門)
(七)扎實開展依托電子政務平臺加強縣級政府政務公開和政務服務試點。按照省政府辦公廳關于開展依托電子政務平臺加強縣級政府政務公開和政務服務試點工作要求,指導各縣(市、區)政府全面梳理、清理并嚴格規范信息公開事項、行政職權事項、便民服務事項,編制政務公開和政務服務目錄,于5月底前在各政府門戶網站上向社會公開。加強規劃設計,整合信息化建設資源,建立全市統一的電子政務平臺,為加強縣級政府政務公開和政務服務試點工作提供有力支撐。(牽頭單位:市政府辦公室;責任單位:縣(市、區)人民政府、經開區管委會、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市監察局、市財政局、達州質監局、市政府法制辦、市政務服務中心)
(八)深化基層政務公開。大力推進鄉鎮(街道)政務公開,建立健全公開制度,規范公開內容,不斷改進和完善公開程序、方式及監督管理等配套措施,利用各種便民方式和渠道及時公開城鄉社區居民關心事項,重點公開“三農”工作、環境保護、土地使用、城鄉社會救助等中央和省、市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強農惠農政策等情況以及其他群眾高度關心的問題。健全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村、社(居)務監督委員會,完善監督機制,切實加強對村、社(居)干部的監督,推進村、社(居)務公開。對已完成治理任務的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難點村”開展“回頭看”,鞏固治理成果。(牽頭單位:市民政局;責任單位:縣(市、區)人民政府、經開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
三、抓好《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實施,推進政府信息公開邁上新臺階
(九)大力推進財政信息公開。繼續做好政府收支總預算、總決算信息公開,進一步細化公開內容。加強對基層財政信息公開工作的指導,完善基層財政專項資金公開內容,積極推進縣、鄉財政預算信息公開。加大財政專項資金公開公示力度,進一步擴大公開范圍和資金規模。(牽頭單位:市財政局;責任單位:縣(市、區)人民政府、經開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
(十)深入推進工程建設領域信息公開。制訂和實施《達州市工程建設領域項目信息公開共享平臺管理辦法》、《達州市工程建設領域項目信息公開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管理辦法》,及時制訂、發布行業項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開目錄,制訂行業工程建設不良行為的認定標準和信息管理辦法,建立行業統一的信用信息運用制度,通過統一平臺,實現信用信息的互聯互通和互認共享。加大不良行為信息公開力度,基本實現不良行為信息公開全覆蓋。按照國家發布的評價指標體系,開展評價活動。(牽頭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委;責任單位:縣(市、區)人民政府、經開區管委會、市發展改革委、市監察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務局、市政務服務中心等有關部門)
(十一)著力加強公開載體建設。加強政府網站建設和管理,進一步規范政府信息公開目錄分類體系和公開流程,促進全市政府信息公開規范統一;加強交通出行、教育教學、居民住房、企業開辦、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領域資源整合利用,提高在線服務能力;暢通政府和群眾互動渠道,辦好領導信箱、在線訪談等欄目,增強互動實效;推行政府網站站群集中管理、運維模式;深入開展全市政府網站績效評估,以評促建推動政府網站建設。升級改造電子政務大廳,將行政處罰、征收、強制、確認、裁決、給付及其他行政權力事項逐步納入,提高電子政務大廳承載和服務能力。創新政府信息公開方式和途徑,通過微博、聲訊服務平臺、3G網絡服務平臺等拓寬政府信息公開渠道,為公眾及時查閱、獲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牽頭單位:市政府信息公開辦;責任單位:縣(市、區)人民政府、經開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
四、強化監督管理,推動執行落實收到新實效
(十二)深入推進績效管理試點。修訂和完善目標績效管理辦法,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和評估機制,推動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建設。進一步深化市政府部門績效管理,在部門行業系統和內設機構開展績效管理,逐步構建市、縣二級規范的政府目標績效管理體系。建立健全績效問責及結果運用制度,嚴肅工作紀律,防止弄虛作假,確??冃Ч芾砉幏队行颉#款^單位:市政府績效辦;責任單位:縣(市、區)人民政府、經開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
(十三)強化行政效能監察。加強行政審批電子監察,不斷拓展延伸監察范圍,將電子監察從行政審批部門向非行政審批部門延伸,從對行政許可行為的監督逐步向行政處罰、行政征收、賦予行政管理職能的行業組織或中介機構等延伸,從市直部門向基層延伸,健全完善省、市、縣、鄉四級行政效能電子監察網絡,努力實現監督全方位、全覆蓋、全過程的目標。在國稅、地稅、住房公積金、社保、就業保險、車輛辦證、公安辦證、國土資源交易等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服務辦事大廳開通視頻監控系統,有條件的縣(市、區)和部門逐步納入數據監察范圍。加大行政效能投訴查處力度,對重大決策部署執行不力、工作不負責任、辦事拖拉、作風飄浮、推諉扯皮、敷衍塞責、貽誤工作、損害群眾利益的,堅決進行查處。對違反行政效能建設的典型案件公開予以曝光。(牽頭單位:市監察局;責任單位:縣(市、區)人民政府、經開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
(十四)加強作風建設。創新監督方式,通過政府網站、報刊、電視、廣播等媒體廣泛征求影響全市機關行政效能、損害發展環境的突出問題及整改建議;完善辦事群眾評價部門窗口及窗口工作人員制度,主動深入到企業、單位和群眾中聽取意見和建議,自覺接受服務對象的監督和建議;聘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科研院校、企業等各界代表作為行風、政風監督員,對機關作風開展明查暗訪專項活動,對影響效能建設的不正之風進行曝光,推動機關行政效能建設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牽頭單位:市監察局;責任單位:縣(市、區)人民政府、經開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
(十五)完善制度體系。推動各地、各部門把行之有效的做法固化為制度規范,進一步細化完善深化政務公開加強政務服務、深入推進機關行政效能建設的具體制度,繼續深化完善“三項制度”配套制度、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配套制度、公共企事業單位辦事公開制度、科學民主決策制度、招投標管理制度、績效管理辦法等制度規范,形成按制度辦事、靠制度管人的長效機制。(牽頭單位:市效能辦;責任單位:縣(市、區)人民政府、經開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