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級相關部門:
為推進科技進步,加快達州畜牧經濟發展,建設畜牧經濟強市,根據《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化試點加快建設現代畜牧經濟強省的意見》(川府發〔2011〕41號)精神,結合達州實際,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加快畜牧經濟發展的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
1.總體要求。突出“強科技、轉方式、穩增長、促增收、保供給”主題,確保動物防疫、產品質量、生態環境三大安全,加快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進畜牧業向區域化布局、規模化養殖、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方向轉變,推動畜牧業率先在農業領域實現現代化。在產業定位上,以科技為支撐,以龍頭企業帶動為方向,以農民增收為主體,實現畜產品安全供給;在轉變生產方式上,以改變農戶傳統養殖方式為重點,大力發展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的標準化適度規模養殖;在完善產業體系上,加快培育引進龍頭企業,推進現代養殖基地建設,提高畜禽精深加工水平;在創新利益聯結機制上,大力發展規范化專業合作社,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適度規模養殖戶”模式,規范利益聯結機制。
2.目標任務。到2015年,把我市建成優質畜產品生產基地,初步建成現代畜牧經濟強市。肉、蛋、奶、蜂總產量年均分別增長5%、8%、10%、10%;畜牧業產值年均增長保持在5%左右,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60%,農民人均畜牧業現金收入力爭達到2800元;畜禽養殖小區累計達到2500個,專合組織累計達到500個;生豬等主要畜禽規模養殖比重達到70%,良種覆蓋率達到90%,科技對畜牧業的貢獻率達到65%以上;扶優扶強畜產品精深加工企業5—8家,畜產品精深加工率力爭達到45%;建成2個以上規范化的區域性輻射能力強的畜禽交易市場。
二、圍繞“4+8”工程調整畜牧科技發展規劃
3.完善提升發展規劃。根據達州市產業基礎和資源特點,科學制定農業“4+8”工程畜牧發展規劃,突破性發展生豬、肉牛、舊院黑雞、白鵝四大畜禽產業。“十二五”期間,以6個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為基礎,形成優質肉豬產業帶;以宣漢縣、達縣、萬源市為重點,形成優質肉牛產業帶;以萬源市為重點,形成舊院黑雞產業帶;以開江縣、達縣、大竹縣、渠縣為重點,形成以白鵝為主的水禽產業帶。到2015年,全市力爭出欄生豬800萬頭、肉牛80萬頭、舊院黑雞1800萬只、白鵝1000萬只。
4.調整產業結構。適應市場優質化、多元化需求,大力實施優品種、調結構戰略,加快發展特色畜牧業。要圍繞“穩生豬、調結構”這條主線,穩定提升生豬生產能力,加快推進“以草換肉”、“以秸稈換肉奶”工程,大力發展牛、羊和小家畜禽,穩步提高非豬產業比重。
5.大力發展循環產業。統籌推進種畜禽場、養殖小區、飼料獸藥、畜產品加工、交易市場、物流企業發展及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重點打造優質種畜禽生產供應體系、優質安全的飼料生產體系、規范健康的養殖體系、健全高效的動物防疫體系、先進快捷的加工流通體系。
6.強化科技支撐。堅持以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托,加快“蜀宣花牛”的繁育推廣、舊院黑雞的提純復壯和產業發展,建立宣漢黃牛、開江白鵝(麻鴨)、板角山羊、蜂桶蜂業等地方特色品種的保種繁育區,解決品種優勢退化問題。加快培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防疫員和養殖大戶,進一步提高科技素質、職業技能和經營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
三、進一步完善畜牧產業配套體系
7.完善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大力實施畜禽良種工程,建立完善原種場、擴繁場、商品場相互配套的三級良種繁育體系。完善縣、鄉人工授精改良網絡,加強村社良種擴繁場建設,推進養殖小區自繁自養。加強基層畜牧獸醫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大力推廣優質畜禽、牧草主導品種和適用技術。
8.完善飼草飼料供給體系。加快飼料工業發展,大力推行“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增加飼料糧和優質牧草供應,鼓勵發展全株青貯玉米、推廣青貯、微貯等秸稈處理技術,提高秸稈利用率。到2015年,全市工業飼料的產量達到30萬噸以上,人工種植優質牧草及飼用作物50萬畝,處理利用農作物秸稈100萬噸,建成穩固的牧草種子基地。
9.完善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強化以政府為主體的動物防疫責任體系,加強縣、鄉、村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和村級防疫員隊伍建設。強化基礎免疫、消毒滅源、監測預警、防疫監督、疫病追溯、應急處置、引種管理等綜合防控措施,加大對散養農戶動物防疫公共服務和技術指導。加快建設市級重大動物疫病應急物資儲備庫。加大生產、流通、屠宰等重點環節動物衛生監督執法力度,確保清凈無疫。
10.完善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按照地方政府負總責、有關部門各負其責、生產經營主體承擔主要責任的要求,健全畜產品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全程監管制度。加強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嚴格監管,逗硬問責,確保“肉、蛋、奶、蜂”的質量安全。嚴格執行產地檢疫、屠宰檢疫標準,嚴把畜產品市場準入關。健全畜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強化責任追究,嚴厲打擊使用“瘦肉精”、三聚氰胺等違禁添加物,杜絕畜產品質量安全事故。
11.建立市場風險防范機制。加強市場監測預警和信息發布,引導生產者合理安排生產營銷。完善以政府儲備和企業商業儲備為基礎的生豬價格調控機制,防止生豬價格大起大落。支持養殖專業合作社建立種畜禽場、飼料、屠宰加工、儲藏營銷、養殖農戶多方出資融合的“以峰填谷”市場風險調節金。組織生豬專業合作社和加工龍頭企業積極參與生豬遠期交易和電子現貨交易,防范市場波動風險。
12.建立品牌戰略帶動機制。做大做強優質肉豬、萬源舊院黑雞、宣漢黃牛、開江白鵝(麻鴨)、蜂桶蜂蜜等優勢品牌。重點推進以無公害畜產品為主的“三品一標”(無公害畜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志畜產品)基地建設。到2015年,全市無公害畜產品生產企業達到150個,無公害畜產品比例達到50%,畜產品地理標志登記達到10個。加快建設優質畜產品批發市場和專業市場。萬源市、開江縣重點建設舊院黑雞、開江白鵝美食文化城,宣漢縣重點建設1個規范化肉牛交易市場,開江縣重點建設1個水禽交易市場。
13.建立生態畜牧循環體系。大力推行“生態養殖+沼氣+綠色種植”生產模式,全面實現種養結合,以肥還田,生態養殖,構建種養平衡、農牧互動、生態循環、環境友好的產業發展體系。緊密結合新農村建設、新農村綜合體建設和非地震災區災后重建示范區建設,規劃建設與村民生活區分離、與種植區協調的養殖小區。切實加強畜禽污染源治理,做到達標排放或綜合利用,促進畜牧業生產與生態環境保護全面協調發展。到2015年,全市規模養殖場(小區)全面推行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發展模式。
四、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畜牧經濟發展
14.加快畜禽標準化及養殖小區建設。按照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要求和“六統一分”模式,深入開展畜禽標準化養殖示范創建活動,全面推行“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適度規模農戶”共建、聯建相對集中的標準化養殖小區,支持適度規模養殖。到2015年,建設市以上畜禽標準化養殖小區(場)2000個,創建國家級、省級畜禽標準化養殖示范小區(場)50個,創建市級畜禽標準化養殖示范小區(場)300個。
15.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社。優先安排有條件的專業合作社實施畜牧業扶貧開發等項目,促進發展壯大。建立健全加工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養殖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以專業合作社為核心,大力推廣“六方合作+保險”、“寄養托養”、“訂單養殖”等發展模式。到2015年,全市畜禽專業合作社達到500個,專合組織生產畜產品產量占總產量30%以上。
16.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創造條件支持、引進大集團、大公司入駐達州。做大做強天友西塔乳業、華西希望等畜牧龍頭企業,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打造畜牧業發展新亮點。2012年,全市力爭培育或引進省級以上畜牧業龍頭企業2家。到2015年,培育或引進省級以上畜牧業龍頭企業達到8家,銷售收入過億元的畜產品加工企業達到10家以上。
17.深入推進畜牧業融入重慶發展。深入實施“請進來、走出去”戰略,加強與高校和畜牧科研院所的合作,力爭在舊院黑雞深加工等技術上取得新突破。積極組織畜禽養殖(加工)企業、專業合作社參加渝洽會和西部農交會。引導和培育畜禽養殖(加工)企業、專業合作社與重慶方面加強對接,力爭2015年全市畜產品在重慶銷售額突破15億元,帶動我市養殖企業增收。
18.強化非地震災區災后重建示范區畜牧產業支撐。把畜牧業作為災后重建示范區主導產業加快發展,示范區農民畜牧業收入同比增長20%以上。堅持產業培育與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相結合,注重以招商促項目、以項目促產業、以產業促發展,努力實現災區自我發展能力大提升、產業恢復性增長、經濟跨越式發展。
19.加大財政投入和金融支持力度。完善動物防疫保障機制和重大動物疫病撲殺補償機制,依法保障動物疫病的監測、預防、控制、撲殺經費落實到位。加大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投入力度,確保“瘦肉精”、三聚氰胺、黃曲霉素等有毒有害物質專項檢測和飼料、獸藥抽檢等工作經費到位。鼓勵支持金融機構參與現代畜牧業產業化經營體系建設,強化小額農貸、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和“公司+基地+農戶”貸款,鼓勵對符合信貸條件的參保農戶提供信貸支持,支持農戶發展標準化適度規模養殖。
20.加強對畜牧工作的領導。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加快發展畜牧產業的重大意義,成立加快現代畜牧業發展領導小組,及時研究解決事關現代畜牧業發展、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和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等重大問題,把現代畜牧業發展納入縣域經濟綜合目標進行考核。各相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協調配合,努力發展畜牧支柱產業,促進農民增收。
本意見自2012年5月16日起施行,有效期四年,期滿自行失效。
二○一二年五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