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級有關部門:
2010年是“十一五”規劃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規劃的奠基之年。為充分發揮非公有制經濟在促進就業、增加稅收、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推動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幫助其加快發展,再上臺階,現就2010年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和工作目標
(一)總體要求。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圍繞“兩個加快”,把握“鞏固回升,加快發展”的工作基調,鼓足士氣,抓住機遇,拓展非公有制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新空間,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引導民營企業調整結構、自主創新,增強民營企業發展后勁,提高非公有制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率,促進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二)工作目標。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提高1.5個百分點,增速達到10%以上。非公有制經濟規模進一步壯大,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吸納城鄉剩余勞動力的能力明顯增強,對稅收的貢獻率大幅提升。民營企業開拓進取、誠實守信的社會形象進一步樹立。
二、工作重點
(一)加強鼓勵扶持。
1.狠抓政策落實。建立公開、平等、規范的市場準入制度,市非公辦成員單位和各縣、市、區非公辦要將國家“新三十六條”規定、《四川省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政策文件匯編》送到企業的同時,制定、完善、細化貫徹實施具體操作辦法和配套措施,鼓勵民營企業進入國家“新三十六條”規定的服務領域,特別是在企業注冊資本、注冊資本分期繳付、營業場所、投資人資格、業務范圍等方面適當放寬條件,不斷壯大個體工商戶和中小民營企業規模。市非公辦擬在適當的時候,組織編寫《達州市民營企業實用手冊》。
2.強化協調服務。各級、各部門要主動了解民營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堅持開源節流,科學調度,在煤、電、氣、油、運、土地等要素保障方面對民營企業給予大力支持,保障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平等獲得生產要素和資源,優先保障并扶持一批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具有核心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產品附加值高、產業帶動性強的民營企業。支持優勢企業兼并重組,推行上下游一體化,實行低成本擴張,把優勢產業做大、鏈條做長,形成優勢產業集群,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資源配置效率。
3.推動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積極培育市場和技術信息咨詢、項目申請、技術產權交易、人才交流、業務培訓等中介機構,支持對民營企業開展咨詢、技術、質量檢驗、企業管理等服務。
4.努力解決企業融資難題。一是鼓勵金融機構建立小企業金融服務專營機構,優化信貸流程,簡化審批程序,提高放貸效率,開展經營機制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開展“動產質押、保理、融資租賃、知識產權和股權質押、企業主個人財產擔保、聯保貸款、應收賬款和倉單質押”等新型信貸業務,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金融服務體系。二是加快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組織,滿足縣域經濟發展和中小民營企業資金需求;鼓勵民營企業股權出資,推動企業低成本改制、改組、合作。三是完善中小民營企業上市培育機制,培育更多的具備條件的中小民營企業在中小板、創業板和海外上市,通過資本市場進行再融資。四是試點推行中小民營企業集合票據,破解中小民營企業由于資信評級低、融資成本高等因素難以進行發債融資的難題。五是學習借鑒沿海發達地區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引導民間金融健康發展,用符合市場經濟規則的辦法支持民營企業的發展。六是規范發展融資性擔保行業,建立以政府出資擔保機構為引導、商業性和互助性擔保機構為補充、擔保機構和再擔保機構配套協作、覆蓋全市的多層次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采取資本注入、風險補償、獎勵補助等多種方式支持擔保機構發展。七是市非公辦擬與金融辦、銀監局、個體私營經濟協會、有關行業協會(商會)和擔保公司合作,用一至兩年的時間搭建銀、證、保、企對接交流的平臺,探索解決企業融資難題。八是配合省非公辦編制《四川銀行業金融機構中小企業融資服務模式及融資產品宣傳手冊》,搞好中小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專題調研,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
(二)加強產業指導。
1.完善產業政策。省非公辦將會同省發展改革委結合國家產業振興政策、科技政策、區域政策、貿易政策以及我省“7+3”產業發展規劃、八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行動計劃、地震災后重建規劃,制訂《四川省民營企業發展產業指導目錄》和四川省十二五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綱要》。各地要配合做好政策研究。
2.鼓勵產業結構調整。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循環經濟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嚴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生產能力過剩的項目,淘汰落后生產能力;鼓勵民營企業參與現代農業的發展,加快發展優勢特色效益農業,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鼓勵民營企業參與生產性服務業和民生性服務業的發展,在軟件開發、服務外包、網絡動漫、廣告創意、電子商務等新興領域拓展,擴大就業渠道,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鼓勵落后企業利用存量資產和資源通過重組、聯合等方式引進戰略合作伙伴,實現產業優化整合和創新;鼓勵中小民營企業依托大型企業生產配套產品,建立穩定的供應、生產、銷售等協助關系,提高專業化生產水平。
3.鼓勵產品結構優化。引導民營企業以市場為中心,根據市場需求調整企業產品結構,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開發適銷對路的新產品和產品升級換代,推進產品結構調整,提高企業產品質量和市場占有率。
(三)支持自主創新。
1.大力推進組織創新。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建立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推進管理與制度創新,達到管理精細化、成本最小化、利潤最大化,不斷增強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
2.大力推進技術創新。支持民營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換代,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實現民營企業產品升級換代。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在制定發展計劃、科技計劃、貸款貼息、出口退稅、招投標政策等方面要體現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企業和技術創新活動的支持。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建立技術研發團隊并將創新要素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聚集,不斷開發適應市場的新產品和產品更新換代,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引導民營企業依托高校和研發機構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提高企業產品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3.積極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引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民營企業積極申請專利注冊,保護企業的研發成果。積極幫助和培育有條件的民營企業積極爭創中國馳名商標、四川著名商標、達州市知名商標,指導民營企業增強品牌保護意識,挖掘品牌價值,充分利用法律武器和技術手段保護好自己的品牌。相關部門要加強協作,加大對注冊商標專用權和名優品牌的保護力度,維護知識產權所有人的權益。
(四)引導拓展市場。引導民營企業加強市場預測,把握市場機遇,增強營銷意識,推廣連鎖經營、特許經營等現代經營方式,改善售后服務,提高市場競爭力。支持民營企業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不斷擴大國內市場,穩定和開拓國際市場。支持民營企業參加各類展覽展銷活動,組織民營企業有針對性地與“長三角”、“泛珠三角”、“環渤海”等區域的企業緊密聯系,相互交流合作,以項目為載體,承接產業轉移,實現共贏。指導民營企業加大金融危機影響較小的國家和地區等新興市場的開拓力度,到境外投資辦廠、設立銷售網點和售后服務中心建立營銷網絡、利用自由貿易區貿易便利措施擴大貿易往來。
(五)加強調研督查。市非公辦成員單位、各縣(市、區)非公辦要加強研判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和國家出臺的新政策,把握工作主動權。主動深入基層和企業調研,了解民營經濟的發展狀況,針對民營企業提出的帶有普遍性的融資難、產學研科技創新合作機制不夠健全、發展環境不夠寬松等熱點問題及時提出建設性意見,為當地黨委、政府提供決策依據。市非公辦要會同市委、市政府督查室督查督辦市委、市政府交辦的涉及企業發展方面的任務。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要進一步完善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建立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的工作機制,強化政務公開,優化各種行政審批事項辦理流程,努力為民營企業提供規范高效的政務服務。各級非公辦及其成員單位要與本地重點民營企業建立“一對一”聯系制度,確定聯系領導、聯系部門、聯系人員,為企業辦實事,解難事。
(二)加強宣傳引導。各級、各部門要針對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壓力加強政策宣傳和引導,主動幫助民營企業分析經濟形勢,增強加快發展的信心和決心。繼續開展科學發展觀進民企活動,宣傳推廣本土支柱型、成長型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經驗,宣傳民營企業抓住國際和國內產業轉移機遇快速成長壯大的做法,宣傳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勞資關系和諧、企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典型,讓全社會了解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成效和對社會的貢獻,讓更多的人理解和支持民營企業的發展。積極配合省委、省政府將召開全省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工作會,推動各地非公有制經濟更好發展。
(三)加強法制誠信建設。深入企業大力宣傳“新三十六條”等政策法規,引導民營企業家依法守信經營,自覺維護市場經濟秩序,自覺履行社會責任,樹立安全生產、質量第一、誠信守法的法制觀念。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步伐,充分發揮四川省企業信用征信系統的作用,整合金融信用、納稅信用、合同履約信用、產品質量信用和其他基本信用信息,搭建公共信用信息交換平臺,為民營企業誠信建設服務。要在全社會積極推廣信用文化,開展“四川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宣傳周”活動,提高全社會的誠信意識。積極配合省非公辦今年下半年組織召開的“誠信民營企業”、“誠信個體工商戶”表彰會,提高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誠信意識。
(四)加強隊伍建設。各級非公辦要重視民營企業家隊伍建設,主動加強與工商聯、行業協會(商會)的溝通聯系,有計劃地組織民營企業家和管理人員到黨校、高校培訓學習,或請專家、教授有針對性地作專題報告,不斷更新觀念及知識結構,吸收現代管理思想、方法、技巧,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相關部門要有效利用職業培訓資源,建立與崗位需求相適應的培訓機制,圍繞結構調整、技術改造、新開工項目開展技能培訓和在崗職工的繼續教育,提高企業用工質量;各級政府要支持民營企業廣泛吸納專業技術、經營管理和高技能人才,引導民營企業建立激勵機制,獎勵有貢獻的各類人才,使優秀人才向民營企業集中。加強民營企業專業技術人員技術職稱評定的指導工作。
(五)加強統計監測。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非公有制經濟統計分類、監測、分析和發布制度,加強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跟蹤監測,及時分析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中出現的趨勢性、苗頭性的問題和遇到的矛盾,幫助民營企業克服困難、加快發展。統計監測要力求全面、真實的反映經濟規模、發展速度、經濟效益和社會貢獻。
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