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級有關部門:
根據《中共四川省委辦公廳、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入推進社會矛盾化解、社會管理創新、公正廉潔執法的實施意見》(川委辦〔2010〕12號)、《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民政廳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做好流浪乞討病人救治工作的實施意見的通知》(川辦函〔2006〕151號)和《財政部、民政部、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關于實施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有關機構編制和經費問題的通知》(財社〔2003〕83號)精神,結合達州實際,現就進一步做好精神病患者救助管理工作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深化認識,增強工作責任感和緊迫感
精神病患者是特殊的社會弱勢群體,進一步加強精神病患者救治、救助和監管工作對于扶助困難弱勢群體、保護精神病患者人權、維護社會公共安全、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各地各有關部門采取多種方式,強化日常管理,加大幫扶力度,使精神病患者生存狀況得以明顯改善,但在落實監管措施、提供醫療救治和生活救助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特別是近期以來,全國一些地方和我市先后發生多起精神病患者危害社會公共安全事件,嚴重影響到社會的和諧穩定。據調查,我市精神病患者已達4.15萬人,其中需住院治療的重性精神病患者達1萬人以上,精神病患者救治、救助和監管任務十分繁重。各地各有關部門務必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做好此項工作的極端重要性,進一步增強工作緊迫感和責任感,從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大局出發,按照“屬地救助、分級負責,家庭為主體,政府、社會救助相結合,部門配合、齊抓共管,救助與管理并重”的原則,切實履職盡責,落實有效措施,切實做好精神病患者救助救治和監管工作,確保精神病患者得到及時救助和有效監管。
二、規范運作,強化精神病患者救助救治
(一)堅持救助原則。堅持生活救助和醫療救助相結合,對生活困難的精神病患者,由民政部門納入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并按最高標準執行;重性精神病患者發病期間應住院治療,穩定期間可院外治療。
(二)落實救治機構。依托市民康醫院成立達州市特殊精神病患者救助中心,專門負責收養、收治民政救助機構收救的流浪無主精神病患者并承擔監管責任。
(三)明確救治程序。對在城區流浪的精神病人或在民政救助機構臨時受助突然發病的精神病患者,由民政救助機構及時送至定點醫院救治。對各單位、家庭內的精神病患者,家庭有法定監護人的由所在單位、鄉鎮和村、社區督促其監護人及時將其送至定點醫院救治;家庭無法定監護人的由所在單位、鄉鎮和村(組)、社區及時將其送至定點醫院救治。穩定期精神病患者,由監護人落實治療措施。
(四)保障相關經費。
1.在市民康醫院(系精神病專科醫院)接受救治的精神病患者,其住院醫療費按縣級醫院報銷比例報銷。
2.已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或“新農合”的精神病患者,其住院醫療費用由當地“新農合”或醫療保險經辦機構按市財政局、市衛生局規定的報銷比例上浮10%支付。因家庭生活困難無能力支付剩余部分的,由民政部門給予醫療救助,最高金額原則上不超過1萬元。
3.對精神病患者家庭有法定監護人且有醫治能力的,其醫治費用由其家庭負擔。參加“新農合”、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或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按“新農合”、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或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報銷。精神病防治縣將貧困精神病患者納入醫療救助項目,按有關規定予以救助。
4.重點優撫對象、城市“三無”人員、農村五保戶以及民政福利機構收養人員中的精神病患者由戶籍所在地民政部門全額資助其參加“新農合”或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資助經費從當年城鄉醫療救助經費中支出;其住院醫療費按規定在“新農合”、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或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報銷后,剩余部分由民政部門在優撫醫療經費、城鄉醫療救助資金中全額解決。
5.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職工中的精神病患者,其住院醫療費用報銷比例在當地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礎上提高10%。
6.由民政救助機構送往指定醫院進行救治的流浪精神病患者,救治期間醫療費用由同級財政按先救治后結算的原則每季度結算、據實撥付。經救治的流浪精神病患者,民政救助機構應及時查明其住址并通知其親屬或所在單位接回;無家可歸的送市特殊精神病患者救助中心收養、收治,公安部門為流浪無戶籍的精神病人辦理戶籍關系,醫療保障部門為其辦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手續。
7.在市特殊精神病患者救助中心收養、收治的精神病患者,其醫療費用月標準由市民政局商財政局、衛生局、物價局核定,由市或送養縣(市、區)財政分別從城鄉醫療救助經費中,按季度據實撥付,民政部門負責辦理具體結算事宜;家庭生活困難的精神病患者,其生活費用由市、縣(市、區)民政部門納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予以解決,最低生活保障金標準按所在地城市低保A類標準上浮20%給予保障,市、縣(市、區)民政部門每季度辦理結算事宜。
三、落實責任,強化精神病患者日常監管
(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要層層落實責任,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加強對精神病患者的監管。
(二)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精神病患者居住地村(組)、社區要掌握轄區內的精神病患者情況,逐一建檔立卡,分類排隊,做到底數清、情況明。要明確專人,落實措施,切實加強監管,同時與精神病患者監護人簽訂責任書,督促其履行監護職責,采取適當強制措施,避免因管控不到位而釀成大的事端。
(三)精神病患者所在單位要配合患者居住地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村(組)、社區及其監護人做好監管工作。
(四)各縣(市、區)城市“三無”人員和農村五保戶中的精神病患者以及經民政救助機構救治的流浪無主精神病患者,由其戶籍所在地或救助地縣級民政部門送往市特殊精神病患者救助中心收養。各縣(市、區)社會救助福利中心、敬老院不收養精神病患者。
四、履職盡責,形成救治救助監管工作合力
各地各有關部門務必高度重視精神病患者救助管理工作,進一步加強領導、履行職責,形成“政府主導、部門配合、社會參與,分級管理、屬地救助、管救結合”的工作格局。
(一)各級政府要切實擔負起加強精神病患者救助管理工作的領導責任,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的人、由誰管”的原則,層層明確責任,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做到不脫管、不漏救。
(二)各相關職能部門要結合職責分工,積極主動做好工作,并加強協作配合,堅決防止相互推諉、扯皮現象發生。各相關職能部門職責如下:
綜治辦:督促各地、各部門、各單位落實精神病患者綜合監管措施;對轄區各部門、各單位監管工作情況進行督查督辦。
公安部門:對可能危害公共安全的肇事肇禍的精神疾病患者實施強制措施;協助民政部門開展流浪精神病人身份查尋;為流浪無戶籍精神病患者辦理戶籍關系。
民政部門:承擔流浪無主和重點優撫對象、城市“三無”人員及農村“五保戶”中的精神病患者的救治、救助任務;做好流浪精神病患者救助及送返原籍等相關工作;對符合條件的對象實施城鄉大病醫療救助;將符合條件的精神病患者納入城鄉低保。
財政部門:根據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精神衛生工作需要,逐步增加對精神病患者救治、救助工作的財政投入,核撥有關經費,加強資金監管。
勞動保障部門:按規定報銷精神病患者在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中的醫療費用,促進康復后有勞動能力的精神病患者就業。
衛生部門:負責精神衛生工作業務指導和監督,加強對精神病醫院的業務指導和醫師的職業道德教育,與有關方面配合,共同做好精神病患者治療工作;負責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經費的審核、報銷、撥付工作。
殘聯:組織精神病患者治療后的康復訓練,協助相關部門對貧困精神病患者進行救助,維護精神病患者的合法權益。
司法行政部門:當精神病患者的人身、財產受到傷害和侵犯時,應按相關規定提供法律援助,以維護精神病患者的正當合法權益。
(三)嚴格工作督查、強化責任追究。各地各部門要切實負起精神病患者的救助救治和管理責任,確保不因救助救治不及時或管理不到位而發生一起精神病患者縱火、傷人或致人死亡事件。對各級各部門落實精神病患者救治救助和監管措施情況,以及職能職責履行情況進行督查、督辦和考核。對因工作不力、推諉扯皮、救助管理不到位的單位和個人實行責任倒查;對失職、瀆職,造成嚴重后果的,嚴格追究相關責任人責任;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二○一○年九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