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級有關部門:
《達州市2009年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二○○九年四月二十日
達州市2009年地質災害防災預案
為切實加強2009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四川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的規定,結合我市地質災害的分布規律、形成特點、主要誘發因素及其危害程度,加強對地質災害發展趨勢的預測預報,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特制定本防治方案。
一、2009年全市地質災害趨勢預測分析
本次預測采取地質環境條件分析和降雨趨勢分析相結合,即在地質環境條件分區的基礎上迭加降雨條件進行綜合分析。
氣息總趨勢:預計2009年度總降水量大部地區接近常年平均或略偏少,年平均氣溫較常年平均略偏高。大部縣市大雨開始期在4月中旬到下旬接近常年平均情況,初夏干旱不嚴重,(個別地方除外);有一般性的盛夏伏旱,局部偏重;汛期部分地區有洪澇,出現大范圍嚴重洪澇的可能性小。
根據以上情況,2009年全市汛期由降雨、洪水引發的地質災害的強度較常年相對較少,范圍分布不均。地質災害防治重點仍是東北部大巴山中山峽谷區,西南部低山深丘區,東南部華鎣山低山區,且以9至11月份為重,地質災害類型將仍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綜合全市自2001年以來汛前檢查、汛期地質災害調查、巡查和7個縣(市、區)地質災害綜合調查成果,以及全市地質環境條件和2009年氣象趨勢分析,預測全市2009年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主要分布在4個區域:
(一)東北部大巴山中山峽谷易發區
本區包括萬源市的全部及宣漢縣的北東地區。在區域構造上屬大巴山弧形構造與川東新華夏系構造的復合交接部位,屬中山峽谷地貌,“V”型谷發育,震旦系~白堊系的碳酸鹽巖和碎屑巖分布全區,巖體節理裂隙發育。區內降水充沛,強度大,在暴雨和地表水沖刷、剝蝕、侵蝕作用強。人類工程活動以采礦、工程建設、修路等為主。地質災害受地形、地貌、巖性和人類工程活動影響,經暴雨誘發而產生。地質災害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地質災害主要威脅鄉村、城鎮、交通干線、工程設施和部分旅游景點。
(二)西南部低山深丘易發區
本區包括宣漢西南部、達縣西部及渠縣大部。屬低山丘陵地貌,侏羅系紅色砂巖、頁巖被河流侵蝕切割為桌狀、臺狀、渾元狀丘陵。區內雨量充沛,降雨強度大。人類工程活動以建房、修路為主。區內地質災害以滑坡為主,主要由自然因素誘發。主要影響鄉村、城鎮、交通干線、農田及部分文物古跡。
(三)東南部華鎣山低山易發區
本區包括大竹、開江全部、達縣東部、渠縣、宣漢部分地區。是以束狀為背景的低山丘陵地貌,由平行成雁行排列的隔擋式構造組成狹窄條形低山和其間的丘陵。區內雨量充沛,降雨強度大,水土流失較嚴重。人類工程活動主要以采礦、修路、建房為主。受地質環境條件影響,在暴雨和人類工程活動作用下,容易發生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威脅和危害鄉村、城鎮、農田、工礦企業的安全。
(四)人類工程活動影響區
1.城市建筑工程不合理開挖;
2.公路建設形成的高陡邊坡;
3.礦山廢矸廢渣堆積區、采空區、塌陷區;
4.水庫、電站岸邊滑塌區域。
(五)重點防治隱患點
1.“5.12”地震誘發或加劇的隱患點;
2.礦山地質災害排查出的礦山地質災害;
3.近年來,通過監測發現變形逐年加劇的隱患點。
二、市級地質災害危險(隱患)點
(一)確定市級地質災害危險(隱患)點
根據地質災害危害程度的大小,以全市7個縣(市、區)各年度防災預案和已開展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成果確定的重大地質災害危險(隱患)點為基礎,結合市國土資源局歷年調查了解的重大地質災害點危害情況和2009年汛前檢查情況,確定16個主要地質災害危害點納入市級地質災害防災預案(見附表2),并就其發展變化趨勢進行預測分析。
(二)落實市級地質災害預案點防災責任
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組織有關部門采取措施,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和《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土資源部建設部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1〕35)關于“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要對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的規定,縣(市、區)人民政府及政府主要領導為市級地質災害防災預案點的責任單位和責任人(見附表2)。
三、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
(一)應急組織體系
出現特大型和大型、中型、小型突發性地質災害災情、險情時,按照《達州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規定,由市、縣(市、區)地質災害應急防治指揮部負責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和搶險工作的指揮部署。
(二)災情速報
一是速報時限要求。縣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接到當地出現特大型、大型、中型地質災害報告后,必須在2小時內速報縣級人民政府、市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和省國土資源廳,同時可直接速報省人民政府和國土資源部,并可抄報省、市級相關部門。對于發生在敏感地區、敏感時間,或可能演化為中型(含中型)以上地質災害的小型地質災害也要按上述要求速報。縣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接到當地出現小型地質災害后,應在12小時內速報縣級人民政府和市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同時可直接速報省國土資源廳,并可抄報省、市級相關部門。
二是速報內容。災害速報的內容主要包括地質災害險情或災情出現的時間、地點、地質災害類型、災害體的規模、可能的引發因素和發展趨勢等。對已發生的地質災害,速報內容還要包括傷亡和失蹤的人數以及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
(三)應急響應
出現地質災害險情和地質災害災情后,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根據地質災害等級立即啟動相應的應急防治預案和應急指揮系統,部署本行政區域內的地質災害應急防治與救災工作。
地質災害發生地的縣級人民政府應當依照群測群防責任制的規定,立即將有關信息通知到地質災害危險點的防災責任人、監測人和該區域內的群眾,對是否轉移群眾和采取的應急措施作出決策;及時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設立明顯的危險區警示標志,確定預警信號和撤離路線,組織群眾轉移避讓和采取排險防治措施,根據險情和災情具體情況提出應急對策,情況危急時應強制組織受威脅群眾避災疏散。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的應急防治工作,在相應人民政府領導下,由地質災害應急防治指揮部具體指揮、協調,組織國土資源、建設、交通、水利、民政、財政、氣象、救災等有關部門的專家和人員,及時趕赴現場,加強監測,采取應急措施,防止災害進一步擴大,避免搶險救災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員傷亡。
四、地質災害防治的保障措施
(一)把握規律,掌握防災重點
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切實抓好重點區段和重點環節。地質災害其中發生在每年汛期,因此汛期是防治工作的重點時段;從災害類型看,因降雨為主引發的滑坡、崩塌、泥石流是重點防范的災種;從空間上看,地質災害易發區、危險區及受地質災害威脅的城鎮等人口密集區是防治工作的重點區域。各級政府和國土資源部門要結合本地實際,針對重點災種認真研究并切實把握成災規律、防災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等重點環節,確保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能夠重點突出、全面推進、取得實效。
(二)加強領導,建立健全責任制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縣(市、區)、鄉(鎮)人民政府的主要負責人對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國土資源部門負責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監督工作。各地要認真貫徹執行《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和《四川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國家、省、市《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有關規定,建立和完善地質災害防治領導責任制。為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領導和工作協調,成立達州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名單附后),下設辦公室在市國土資源局。各縣(市、區)也要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落實到具體單位,明確具體責任人,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人,特別是對地質災害危險點,各級政府主要領導要親自出面,指導地質災害的監測預防,并在人員、資金、設備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為防災救災工作創造有利的條件。
(三)完善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切實抓好地質災害預防工作
在認真貫徹落實實施《達州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基礎上,各地要認真編制好本轄區《2009年地質災害防災預案》,重點對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制定包括監測責任人、預警信號、撤離路線等詳細內容的防災預案,并制作防災工作明白卡,發放到受災害威脅的群眾手中。認真研究落實預案規定的各項任務、制度和措施,加大對預案的宣傳力度,積極開展預案演練,確保預案具有可操作性。要把扎實開展災害預防和臨災避險工作作為減少災害損失的關鍵來抓,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和險情要立即組織受威脅人員全部撤離,務必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四)建立健全“群測群防、群專結合”的監測體系
要繼續在完善體系、提高防災實效上下功夫,各、縣、市區要堅持不懈地抓好地質災害科普知識宣傳教育,使廣大群眾了解和掌握簡單的地質災害識別、監測、預防、預報知識和避讓措施及普通群眾性防災、減災、救災知識,增強防御地質災害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要按照“群測群防、群專結合”的要求,建立好監測體系,要抓好地質災害防治專業隊伍建設,配齊配強專業人員和儀器設備,加強專業培訓,提高整體防災水平,實行人員動態管理,要針對鄉村基層干部調整變動情況,及時明確責任人、監測員,并加強對新增人員的培訓,確保基層防災工作有人管,應急搶險措施能落實。同時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落實到鄉、村、社、戶,納入政府工作目標考核,確保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層層有人抓,事事有人管,責任有人擔。
(五)抓好汛前檢查、汛期巡查、隱患排查工作
要繼續堅持扎實做好汛前、汛期“四查” (檢查、巡查、排查、核查)工作,及早發現災害隱患,及時將其納入監控范圍,找準防治重點,落實防災措施,切實避免突發性地質災害造成重大損失。根據我市地質災害發育分布情況,2009年市國土資源局安排三條路線,對全市7個縣(市、區)開展巡回檢查工作。檢查路線如下:
1.達縣—通川區
2.宣漢縣—萬源市
3.渠縣—大竹縣—開江縣
本次檢查工作采取實地調查、座談及詢問等方式對主要危險(隱患)點進行復查,對新發生的危害嚴重的災害危險(隱患)點添加為2009年預案主要危險(隱患)點。對列入市級預案的隱患點檢查其防災組織機構、監測、防治、預報等方面的準備情況。
各地要對納入各級防災預案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嚴加防范,強化巡查。除逐點查看隱患點變化情況外,還要對隱患點防災預案的完善、防災責任和防災避險措施的落實等情況進行重點檢查。通過巡查工作,不斷優化、細化防災預案,指導開展有效的監測工作。將地質災害隱患巡查和督導工作貫穿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始終,常抓不懈。
(六)強化預警,提高防災實效
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切實加強與氣象部門的協調、溝通、協作,進一步改進預報方式,全力增強預測預警的針對性和準確性,要在以往區域性、趨勢性、大范圍預測預報的基礎上,加強對居民聚集區、交通干線、旅游風景區等人口集中區和重要場所的預測預報,開展地質災害氣象等級預報,不斷提高預報精度和水平。預測預報信息傳送要快速、準確、及時,務必確保每條信息逐級傳達到地質災害隱患點所在的鄉、村、社和具體監測人。遇到重大預測信息要及時向當地縣(市、區)、鄉(鎮)政府報告并協助其果斷采取有效防災措施。高度重視信息反饋工作,及時將信息是否傳遞到位、防災措施落實情況以及災害發生情況等逐級反饋至縣(市、區)防災工作機構。
(七)科學防治,主動消除隱患
各地必須統一規劃,按照輕重緩急,分步驟分階段地開展地質災害治理工作。對急需實施治理工程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在區分事權、責權的基礎上,分級納入各級政府工作范疇,落實治理經費,盡快開展工程治理,徹底消除災害隱患。對治理投入大且監測風險高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逐級納入各級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搬遷安置規劃,加快實施步伐,抓緊開展搬遷安置工作,使廣大分散農戶盡早脫離險境。
(八)密切協作,形成防災合力
市級各有關部門要認真貫徹“加強部門合作,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防災”的工作思路,國土資源、建設、鐵路、交通、水利、旅游、安全生產、教育等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積極做好城市、公路與鐵路沿線、旅游區、礦區、學校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形成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合力。國土資源、氣象部門要密切合作,共同開展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努力提高地質災害監測水平。
(九)加大資金投入,保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需要
各地要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有關規定,將地質災害治理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調動社會各界及人民群眾防治地質災害的積極性,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機制,鼓勵社會捐助,保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需要。
附件:1.達州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名單
2.達州市2009年重點地質災害危險(隱患)點預案表
附件1:
達州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名單
組 長:楊 建 市政府副市長
副組長:邱貴昌 市政府副秘書長
朱明倉 市國土資源局局長
成 員:朱豐年 市衛生局局長
徐善智 市水利局副局長
林 鋼 市規劃和建設局副局長
張登全 市民政局副局長
余世康 市交通局副局長
馮春勇 市公安局副局長
馬 林 市經委副主任
陳德清 市安監局副局長
黃茂華 市財政局副局長
桂 榮 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國土資源局,由桂榮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
附件2:
達州市2009年重點地質災害危險(隱患)點預案表 | ||||||||||
序號 | 位 置 | 類型 | 級別 | 規模 | 險情預測 | 發展趨勢預測 | 應急防御措施 | 防災責任單位、責任人 | 監測責任單位、責任人 | 值班電話 |
1 | 宣漢縣樊噲鎮五村二社黃家坪 | 滑坡 | 特大型 | 大型 | 危及街道居民、醫院、南樊公路、危及前河 | 暴雨期間下滑的可能性大 | 加強監測、爭取資金治理 | 宣漢縣人民政府 縣長趙波 | 宣漢縣國土資源局 馮達春 市地質環境監測站 李光明 | 0818-5224208 0818-2667768 |
2 | 宣漢縣東林鄉中心校 | 滑坡 | 特大型 | 中型 | 已造成教學樓毀壞損失500萬元,威脅教職工、學生1100余人 | 極不穩定汛期可能下滑 | 加強監測、爭取資金治理 | 宣漢縣人民政府 縣長趙波 | 宣漢縣國土資源局 馮達春 市地質環境監測站 李光明 | 0818-5224208 0818-2667768 |
3 | 宣漢縣君塘鎮團山村興浪坡 | 滑坡 | 特大型 | 特大型 | 威脅宣漢縣城的安全,可能阻斷前河 | 汛期有可能下滑 | 加強監測、避讓搬遷、爭取治理 | 宣漢縣人民政府 縣長趙波 | 宣漢縣國土資源局 馮達春 市地質環境監測站 李光明 | 0818-5224208 0818-2667768 |
4 | 大竹縣清河鎮沙壩村2、3、4社 | 滑坡 | 中型 | 中型 | 189人120萬元 | 不穩定 | 設立警示標志、發放明白卡 | 大竹縣人民政府 縣長許國斌 | 大竹縣國土資源局 楊成全 市地質環境監測站 李光明 | 0818-6251893 0818-2667768 |
5 | 渠縣宋家鄉太極村4社(浸水坡) | 滑坡 | 大型 | 大型 | 威脅140戶618人,750萬元 | 不穩定 | 設立警示標志、發放明白卡 | 渠縣人民政府 縣長李川 | 渠縣國土資源局 雷躍渠 市地質環境監測站 李光明 | 0818-7320500 0818-2667768 |
6 | 渠縣土溪鎮土溪社區1組(順江街) | 滑坡 | 大型 | 特大型 | 威脅127戶518人,400萬元 | 不穩定 | 設立警示標志、發放明白卡 | 渠縣人民政府 縣長李川 | 渠縣國土資源局 雷躍渠 市地質環境監測站 李光明 | 0818-7320500 0818-2667768 |
7 | 達縣江陵鎮社區柳河街 | 滑坡 | 特大型 | 特大型 | 威脅1620人 | 有加劇的危險性 | 搬遷避讓,設立警示標志和警戒線,發放兩卡 | 達縣人民政府 縣長羅建 | 達縣國土資源局 李其穎 市地質環境監測站 李光明 | 0818-5108855 0818-2667768 |
8 | 達縣九嶺鄉中心學校 | 滑坡 | 特大型 | 特大型 | 威脅學校校舍和2632人生命財產安全 | 降雨可能繼續下滑 | 避讓、搬遷 | 達縣人民政府 縣長羅建 | 達縣國土資源局 李其穎 市地質環境監測站 李光明 | 0818-5108855 0818-2667768 |
9 | 達縣南外鎮曹家梁社區一小區 | 滑坡 | 大型 | 大型 | 威脅700人 | 有加劇的危險性 | 搬遷避讓,設立警示標志和警戒線,發放兩卡 | 達縣人民政府 縣長羅建 | 達縣國土資源局 李其穎 市地質環境監測站 李光明 | 0818-5108855 0818-2667768 |
10 | 開江縣梅家鄉小溪溝村1組 | 滑坡 | 中型 | 大型 | 威脅121人 | 不穩定 | 排危、避讓 | 開江縣人民政府 縣長王成 | 開江縣國土資源局 吳應輝市地質環境監測站 李光明 | 0818-8222978 0818-2667768 |
11 | 萬源市魏家鄉場鎮 | 滑坡 | 特大型 | 中型 | 威脅1900人 | 如遇大暴雨,將滑動 | 監測、落實預案,望工程治理 | 萬源市人民政府 縣長王成軍 | 萬源市國土資源局 鄧斌 市地質環境監測站 李光明 | 0818-8600280 0818-2667768 |
12 | 萬源太平鎮仙龍潭村楊家梁 | 滑坡 | 特大型 | 小型 | 城區鄉鎮單位2000余名居民,160余戶人 | 如遇大暴雨,將滑動 | 監測、落實預案,望工程治理 | 萬源市人民政府 縣長王成軍 | 萬源市國土資源局 鄧斌 市地質環境監測站 李光明 | 0818-8600280 0818-2667768 |
13 | 萬源草壩小學 | 滑坡 | 特大型 | 中型 | 危及房屋及師生1434人的安全 | 如遇大暴雨,將滑動 | 專人監測,落實預案 | 萬源市人民政府 縣長王成軍 | 萬源市國土資源局 鄧斌 市地質環境監測站 李光明 | 0818-8600280 0818-2667768 |
14 | 萬源市太平鎮礦洞灣 | 礦渣泥石流 | 特大型 | 中型 | 堵塞后河危及城區安全 | 潛在不穩定 | 加強監測、落實預案、砌攔碴墻 | 萬源市人民政府 縣長王成軍 | 萬源市國土資源局 鄧斌 市地質環境監測站 李光明 | 0818-8600280 0818-2667768 |
15 | 通川區塔沱龍爪塔 | 危巖 | 特大型 | 中型 | 威脅周圍住戶1000人以上的生命財產安全、主要交通干線、過往車輛、行人及州河大橋的安全。旅游旺季威脅游人一萬人以上。 | 極不穩定 | 加強監測 | 通川區人民政府 區長陳文盛 | 通川區國土資源局 張思偉 市地質環境監測站 李光明 | 0818-2379042 0818-2667768 |
16 | 通川區朝辦吳家巖 | 滑坡 | 中型 | 中型 | 威脅42戶158人,桂圓山莊和紅巖化工廠 | 不穩定 | 避讓、搬遷 | 通川區人民政府 區長陳文盛 | 通川區國土資源局 張思偉 市地質環境監測站 李光明 | 0818-2379042 0818-26677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