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級有關部門:
為加快我市現代畜牧業發展,保障市場供給,促進農民增收,現就加快發展生豬產業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通過培育具有明顯競爭優勢和輻射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生豬規模養殖場、養豬專業合作組織,切實轉變生豬生產方式,著力提高生豬生產標準化、專業化和產業化經營水平,大力發展現代養豬業,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發展目標。堅持市場導向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堅持自主經營和科技支撐的原則,堅持政府扶持和多元化投入的原則,堅持適度規模經營和實施品牌戰略的原則,從2008年起通過三年努力,實現年出欄生豬800萬頭,其中DLY、PIC等優質肉豬比重達70%以上。其中,在規模養殖方面,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年出欄生豬1000頭以上示范場50個,發展生豬生態養殖示范小區50個(每個小區參與農戶在30戶以上,年出欄生豬3000頭以上),帶動發展年出欄生豬50頭以上的規模場出欄生豬達400萬頭,實現生豬規模養殖達到50%;在繁育體系建設方面,支持25個種豬場和擴繁場建設,完善160個豬人工授精站建設;在加工企業培育方面,培育和扶持省級以上龍頭企業5家,力爭豬肉精深加工率達到40%以上;在專合組織建設方面,指導建立帶動能力強的生豬專業合作組織50個。
二、主要措施
(一)著力強化生豬繁育體系建設。堅持把建立和完善生豬良種繁育體系作為加快發展生豬產業的基礎工作來抓,認真搞好生豬良種繁育體系建設規劃,建立層次分明的“原種場—擴繁場—良種仔豬繁殖場—人工授精站”的寶塔式生豬良種繁育體系。市上重點支持達州市種畜場、達縣官田種豬場、渠縣八仙橋畜牧發展有限公司等外種豬生產,保證全市外種母豬供應和外種公豬需要。各縣(市、區)重點抓好二雜母豬制種場建設,確保全市年存欄能繁母豬穩定在40萬頭左右。
(二)積極培育壯大生豬龍頭企業。堅持把培育生產加工、銷售等生豬產業相關環節的龍頭企業作為加快發展生豬產業的關鍵來抓,重點培育年供種5000頭以上的種豬龍頭企業、年加工生豬80萬頭以上的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年出欄肉豬10000頭以上的養殖企業。組建“公司+規模場+農戶”的大型流通企業,鼓勵和扶持生豬專業合作組織建設,在生豬集中產區建立規模大、輻射廣的生豬專業交易市場。通過發展龍頭企業,帶動生豬規模養殖,提高生豬生產專業化水平,增強豬肉精深加工能力。
(三)大力發展生豬健康養殖。堅持促進生豬生產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堅持發展、治污并重,積極探索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規?;B殖場要采用固液分離技術,固體部分進行高溫堆肥,液體部分進行沼氣發酵。進一步加大技術創新力度,研究推廣畜禽健康養殖、糞便綜合利用技術,大力推行“畜-沼-果”、“畜-沼-菜”、“畜-沼-糧”、“畜-沼-草”等循環養殖模式,指導農戶改圈、改廁,實行“人畜分離”,從根本上減少和治理養殖業污染。
(四)切實完善生豬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建立和完善生豬及其產品質量安全預警機制和生豬產品安全標準體系,把影響生豬產業發展的不確定因素控制在最小范圍內,確保生豬產品無污染、無疫病、無殘留。加強飼料和獸藥生產、銷售、使用的安全監督,依法依規推行獸藥代理、獸藥準入登記備案和用藥登記等制度,堅決打擊生產、銷售和使用假劣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等的違法行為。
(五)不斷優化生豬生產利益聯結機制。積極啟動生豬“六方合作”機制,鼓勵生豬養殖場和加工龍頭企業發展基地,大力推廣訂單養殖,建立健全最低保護價制度,保護養豬場(戶)和養殖農戶的生產積極性。鼓勵農戶、合作社、繁育場、龍頭企業、飼料企業和政府共同出資建立生豬發展風險金,主要用于農戶因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造成的損失補償和企業貸款擔保。
(六)深入開展生豬生產技術服務。建立和完善科技推廣和技術培訓服務體系,大力推廣科技實用技術,提高生豬科學養殖技術的轉化率、普及率和貢獻率。定期舉辦生豬養殖技術培訓班,為養豬大戶提供飼養管理、疫病防治、飼料加工、繁殖配種等標準化技術培訓服務。加強畜牧獸醫專業技術人員自身業務素質的培訓,激勵科技人員開展技術承包和防疫滅病,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技術服務。
三、組織領導
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對發展生豬產業的組織領導,認真搞好生豬產業發展的規劃、布局、指導、督促。要認真落實能繁母豬補貼、生豬保險、良種補貼、和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補貼政策,充分發揮項目資金的激勵作用。結合現代農業培育試點,從2008年起市財政連續三年每年安排100萬元扶持生豬產業發展,重點支持生豬良繁體系建設、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生豬專合組織建設以及開展技術培訓等。各縣(市、區)也要加大對生豬產業的投入,人口在100萬人以上的縣每年財政安排資金不低于100萬元,其余縣(市、區)每年財政安排資金不低于50萬元。
二○○八年八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