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達州經開區管委會,市級有關部門(單位):
《達州市工業轉型升級2017年工作方案》已經市第四屆人民政府第6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達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7年2月21日
達州市工業轉型升級2017年工作方案
一、基本思路
按照市第四次黨代會關于“十三五”工業發展實現“雙千億”目標(即到2020年,全市實現工業增加值1000億元、產業園區主營業務收入1000億元)的總體要求和市委市政府《關于促進工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達市委發〔2016〕17號)的部署安排,全市堅持以轉型升級作為工業發展的主軸線,以產業集群發展作為轉型升級的基本路徑,大力實施“一引兩創”(招商引資、技術創新、制度創新),聚焦聚力“六大產業集群”發展方向,強化重點項目落地落實,全面提升“1+7”產業園區載體平臺,加快“五十百千”企業培育,強力推進全市工業經濟結構優化、動力轉換和質量效益提升,基本構建達州現代工業新格局。
按照“一年打基礎、三年見成效、五年上臺階”的階段性要求,2017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力爭達到7.8%以上,其中新興產業占比達到18%,為全市工業轉型升級實現良好開局奠定堅實基礎。
二、工作重點
(一)突出重點產業方向,培育轉型升級新集群。
依托優勢資源、立足產業基礎、準確把握市場大勢,重點培育打造“六大產業集群”。
一個“千億產業集群”:即以天然氣為主的能源化工產業集群。在加快促進天然氣新井勘探開發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以天然氣為主的新興能源化工產業集群。在天然氣能源產業方面,重點是拓展天然氣作為燃料的民用、發電用、車用、工業用“四用領域”,即順應新型城鎮化發展,推進城鄉“氣化工程”,擴大天然氣民用覆蓋面;順應國家能源結構調整的政策取向,加快實施天然氣發電擴能建設;順應新能源汽車發展,積極發展CNG、LNG等天然氣汽車能源項目;凸顯天然氣作為優質生產燃料的優勢,積極發展相關產業。在新興化工產業方面,積極發展天然氣精細化工、硫化工、磷酸鹽化工、煤焦化工、鹽鹵化工。
兩個“百億產業集群”:即新材料、智能裝備制造兩個產業集群。在新材料方面,重點發展“兩纖”產業,即微玻纖維、玄武巖纖維及其制品集群,同時發展其它綠色新型材料。在智能裝備制造方面,重點發展“兩車”項目,即安凱清潔能源汽車、悅安華川特種車及汽摩零配部件,以及智能儀表儀器、智能電網裝備、節能環保裝備、健康家電、五金工模具、軌道交通等。
三大特色產業集群:即以電子信息、農產品加工、生物醫藥行業為代表的一批“超十億產業集群”。在電子信息方面,積極引進和培育重點龍頭企業,圍繞產業鏈的協作配套,發展特色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在農產品深加工方面,大力發展富硒茶葉、油牡丹、油橄欖、果酒、醪糟、特色肉食品等綠色生態產業集群。在生物醫藥方面,重點發展中藥有效成分提取、中藥飲片加工,開發中藥新藥、中藥保健品、化學藥品新藥等新產品,促進中藥生產與種植基地、康養體驗、教育培訓等融合發展。
〔市經信委,市發展改革委、市投資促進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達州經開區管委會〕
(二)突出企業梯隊培育,鍛造轉型升級新主體。
全面實施“五十百千”企業培育工程,加強領軍龍頭企業的示范帶動,構建企業之間產業鏈接和價值聯結,促進企業群體梯次成長。到2020年,全市打造百億企業5個(“巨象級”企業),十億產業集群領軍企業10個(“黃牛級”企業),制造業億元示范企業100個(“肥羊級”企業),具有創新能力的千萬元中小企業1000個(“星火級”企業)。
2017年,重點促進中石化普光氣田滿負荷生產,推動達鋼集團轉型發展,確保兩個百億“巨象級”企業穩中有升;加快磷酸鹽園區建設,促進甕福化工向50億邁進,打造百億磷酸鹽產業集群;加強對西部鞋服、川投燃氣、正源微玻纖、川環科技、新達泵閥、金恒機械、富士電梯、樂仕達電子、通濟油脂等企業培育,新增十億“黃牛級”企業2戶,達到3戶;做大做強鵬翔電子、立川食品、琦云藥業、達歐機電、拓達玄纖等企業,新增億元“肥羊級”示范企業11戶,達到79戶;加快推進“科技型”“苗子型”“成長型”“小升規”等中小企業發展,新培育超千萬“星火級”企業250戶、升規入統企業64戶。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達州經開區管委會,市經信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科技知識產權局、市工商局〕
(三)突出重點項目落地,增強轉型升級新動力。
每年實施一批“三百”重點產業項目落地計劃,即圍繞“六大產業集群”,每年實現重點招商引資落地項目100個以上、開工建設重點工業投資項目100個以上、實施重點工業技術改造項目100個以上。
1.大力招商引資,做大新興產業增量。突出“制造業項目招商年”主題,以天然氣能源、天然氣精細化工、磷酸鹽、微玻纖、玄武巖纖維、汽車機械、健康家電、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重點農產品深加工等產業招商為重點,積極參加國家、省組織的重要招商平臺活動,突出針對性參加全國行業性招商活動,精心組織第二屆“達商大會”和“全球川商達州行”等特色投資促進活動,瞄準行業領軍、骨干、前沿企業,深度謀劃項目、編制招商專案,落實專班專人、跟蹤對接,量體裁衣、靶向施策,全力引進集群產業項目,保持新興工業投資快速增長,在擴大增量中加快推動轉型升級。2017年,新引進“六大產業集群”投資合作項目100個、到位資金380億元以上;開工建設重點工業投資項目100個,完成工業投資420億元。〔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達州經開區管委會,市投資促進局、市經信委、市發展改革委〕
2.強化技術創新,提升產業科技含量。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十個一批”,每年開發一批工業新產品。2017年,實施重點技術改造(含科技進步)項目100個,完成技改投資295億元。一是積極實施《中國制造2025達州行動計劃》。以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方向,在重點行業的骨干企業中,實施“設備換芯”“生產換線”和關鍵崗位“機器換人”改造計劃,建成制造業提升示范企業20戶。二是實施《達州市“互聯網+制造”實施方案》。推進信息技術在工業企業普遍應用,全年新培育信息化示范企業20戶。三是積極轉化應用工業科技成果。在天然氣直接轉化、微玻纖制品、玄武巖纖維制品、新能源汽車、太陽能泵閥、中藥新藥、化學藥品新藥等方面積極轉化應用科技新成果,全年開發新產品20個以上,企業申請專利600項以上,全市骨干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不低于1%,萬元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4%以上。四是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年內建成一個國家級、兩個省級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即“國家石油天然氣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四川省玄武巖纖維及其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四川省富硒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大力實施企業品牌發展戰略,實施與國際國內先進水平接軌的制造業質量、安全、衛生、環保及節能標準建設,支持新材料、特色農產品等行業企業參與國家行業標準制定,重點培育一批擁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識產權、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重點產品,打造“達州制造”知名工業品牌,力爭中國馳名商標達到8件,四川著名商標達到36件,四川名牌產品達到50個。〔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達州經開區管委會,市科技知識產權局、市經信委、市教育局、市質監局、市工商局〕
3.推進關停并轉,優化工業存量結構。對煤炭、冶金、化工、建材“四大傳統產業”,進行分類指導,大力扶持優質產能,果斷淘汰落后產能,主動去掉過剩產能,積極實施重組并購促進資源整合,實施改造升級促進產品換代,實施項目轉產促進企業轉型,努力實現傳統工業存量結構優化、質量提升。對“圍而不建、建而不產、投產即停產或停產多年”的項目進行清理,倒逼企業落地落實、轉型升級或依法退出。〔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達州經開區管委會,市經信委、市國土資源局、市環境保護局〕
(四)突出產業園區創新,搭建轉型升級新平臺。
1.完善園區功能定位。按照“一縣(市、區)、一園區”“一園區、一主業”的要求,進一步完善“1+7”產業園區功能定位,突出主導產業方向,建設特色專業園區。深化“飛地園區”合作,促進園區之間協同發展。加快促進經開區、達川、大竹、渠縣電子信息,通川、萬源、宣漢農產品深加工、生物醫藥,開江健康家電、五金工模具等產業集聚發展,培育打造一批超十億產業集群。著力推進“市農產品加工集中區—達川商貿物流園區—達州經開區—達川工業園區—達州空港新區—大竹工業園區”產業帶建設。〔市經信委,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達州經開區管委會〕
2.強化園區要素支撐。建立完善園區“煤電水油氣運”供應穩定、價格優勢明顯的要素保障機制,確保企業生產經營和項目建設的需要;探索建立分期分階段供地、先租后讓、彈性年限、差別供地價格等制度,并加大土地經常性收儲力度,確保項目簽約即能迅速落地建設;全面落實科技創新“十個一批”和人才振興計劃,產業園區要作為“千名碩博進達州”的主平臺,要切實加強科技人員、“現代工匠”和現代企業家“三支隊伍”建設;全面落實“金融十條”政策,充分用好“園保貸”等金融產品,拓展動產融資,積極開發適合園區產業集群發展的金融新產品;強化園區開放合作,成立園區發展基金,大力提升園區科技轉化、工業設計、信息咨詢、人力培訓、政務服務等支撐能力,促進園區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發展;按照“產城相融、園城一體”的要求,加快完善園區公交線路、通訊設施、商場超市、餐飲住宿、文化娛樂、體育健身等生活性服務設施,加強園區內外物流、污水處理、服務外包、檢驗檢測等生產性服務業建設。〔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達州經開區管委會,市發展改革委、市經信委、市科技知識產權局、市財政局、市國土資源局、市政府金融辦〕
3.推進園區制度創新。創新園區建設模式和發展形態,大力吸聚現代要素資源,加快創建國家級和省級經開區、高新區。達州經開區要加強廳市合作,提升發展科技孵化園;加強與友好城市合作,建設“達德磷酸鹽化工園區”;加強與中國航天科技合作,推進軍民融合,建設“玄武巖纖維產業園”;加強與國外合作,建設“中捷生態產業園”;加強園企合作,建設園區企業“園中園”;要按照“產城相融、園城一體”的要求,加快長田新區等建設,打造重點產業集群高地和就地城鎮化洼地。宣漢縣要進一步深化與南京玻纖研究院合作,加快建設微玻纖產業園。強化園區規劃引領,著力產業補鏈延鏈,促進企業關聯集聚,成立產業聯盟,壯大產業集群,輻射帶動區域發展。建立園區考核評估機制,對“1+7”產業園區的設施建設、企業入駐、主營業務收入等指標進行月度考核。〔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達州經開區管委會,市經信委、市教育局、市科技知識產權局、市政府金融辦〕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市級領導專項負責產業集群推進機制。對六大產業集群,市委市政府明確一名市級領導專項牽頭負責一個產業集群,遵循具體產業集群發展的內在規律和外部條件需求,打通種種關節和堡壘,實行產業集群規劃、招商落地、開工建設、企業運行、統計評估等“一條龍”推進。市經信委、市投資促進局分別作為企業生產、招商推進的牽頭責任部門,做好統籌協調和檢查考核等工作,有關部門結合職能做好相關服務和監管工作。有關縣(市、區)政府和“1+7”產業園區全面履行產業集群項目落地責任。〔市政府辦公室、市經信委、市投資促進局、市政府督查室,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達州經開區管委會〕
(二)完善產業集群重點招商項目落地推進機制。全面落實《達州市重大產業招商項目落地推進專題會議議事規則》,對六大產業集群重大產業招商項目,嚴格實行“牽頭領導主抓、落地單位主責、行業部門主談、要素部門配合、投促部門統籌”的機制,分類考核,掛圖作戰,倒排工期,限時銷號。〔市投資促進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達州經開區管委會〕
(三)強化產業集群生產要素集中投入機制。努力擴大工業發展資金規模,整合工業發展資金、科技進步等財政專項資金,重點用于園區重點產業集群發展;積極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向六大產業集群。各縣(市、區)要適度擴大工業發展資金規模,用于重點企業轉型升級和產業聚集發展。探索國有企業引導促進產業集群發展,支持有一定實力的公司制國有企業拓展經營領域、釋放新的活力,搭建平臺招商引資,參與和推進產業集群發展。〔市經信委、市科技知識產權局、市財政局、市國資委,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達州經開區管委會〕
(四)創新產業集群培育的環境優化機制。積極發揮各級減輕企業負擔工作領導小組職能作用,完善《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目錄清單》,強化涉企收費監督檢查,確保“涉企收費進清單,清單之外無收費”;依法依規,認真兌現重大產業項目落地落實的優惠扶持政策;實施全省市場拓展“三大活動”,落實省、市支持使用本地優質產品的政策,以市場換項目,促進新興產業健康發展;加大重點企業“掛包幫”力度,建立跟蹤服務和現場排難的工作機制,幫助企業解決建設推進和生產經營的一些實際困難。尊重創新創造,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企業家成長和企業發展,為全市“六大產業集群”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達州經開區管委會,市經信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科技知識產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