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時節,通川區羅江鎮金鳳村的古巷棧道間,游人們穿梭于雪白花海。另一頭,鳳北街道田家塝片區的千畝李園里,同樣上演著一場萬樹芳菲的賞花盛宴。這幅“賞花經濟”與“果園經濟”交融的鄉村振興圖景背后,凝聚著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金融的堅實支撐,近6億元信貸資金“筑巢”,讓村民豐收的季節不只在秋天。
在通川區鳳凰山產城融合示范區,政策性金融的畫筆勾勒出三產融合新圖景。2.08億元貸款支持的農房風貌整治、生態停車場、李園改造等基建工程的順利完工,使金鳳村年接待游客突破50萬人次。創新的“社區服務+商業配套”模式,讓農戶在家門口實現“春賣風景、夏賣果,秋收稻谷、冬銷貨”的四季創收。
據不完全統計,山花爛漫的李花節期間日均客流3000人,農家樂戶均增收2萬元,連土蜂蜜都成了搶手貨。
作為川東北特色農業名片,“達州脆李”在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后,卻遭遇了“增產不增收”的發展瓶頸。農發行達州市分行精準把脈產業痛點,創新推出“高標準農田+現代農業園區”組合融資模式,打造1.5萬畝青脆李建設基地。3.79億元信貸資金重點投向避雨栽培大棚、水肥一體化系統等科技設施,使畝均產量提升20%。通過支持建設交易市場、分揀中心和冷鏈物流體系,脆李商品化處理率從75%躍升至92%,帶動農戶每人每年增收超4500元。支持青脆李全產業鏈建設,去年鮮果李產值約3億元,帶動項目所在的32個村集體年收入超50萬元。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在巴山脆李產業的蝶變之路上,農發行達州市分行以綠色金融為底墨,精心描繪生態價值轉化新路徑。針對傳統種植中水土流失、農藥殘留等痛點推廣生態種植技術,在項目建設中進行土壤改良和有機肥料使用,減少農藥使用量30%。同時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引導農戶參與生態修復,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通過綠色金融賦能,巴山脆李產業煥發新生,成為鄉村振興的綠色引擎。
農發行達州市分行負責人表示,將持續深化“特色產業+鄉村旅游+生態保護”的金融服務模式,讓更多“花間經濟”在巴渠大地綻放異彩,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李俊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