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寶麟創新科技的“百日投產”奇跡,到開江企業發展服務中心的“保姆式”服務,達州正在用一項項務實舉措重新定義營商環境的“速度與溫度”。當項目審批時限從180天壓縮至35天,當“企業之家”服務體系覆蓋全生命周期,這座城市正成為投資興業的“強磁場”。
營商環境是城市競爭力的核心軟實力。達州深諳“環境就是生產力”的硬道理,從“企業開辦零成本”的制度創新,到“千名干部駐企”的精準幫扶,從“政銀企”聯動的金融活水,到“產教融合”的人才輸送,構建起“政策+服務+生態”的三維支撐體系。這種“用戶思維”的服務革新,讓企業不再為審批流程繁瑣而煩惱,不再為要素保障短缺而擔憂,不再為市場拓展艱難而發愁——正如韓國企業家張墉洙的切身感受“貼心的服務讓我們在異國他鄉找到了家的溫暖”。
政務服務的“加速度”彰顯政府職能的“深度轉變”。達州以“園區事園區辦”“企業事網上辦”為突破口,將審批權限下放、流程再造,讓“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成為常態。同時“首末位匯報”“雙月拉練”等機制創新,倒逼各級部門比服務、拼效率,形成了“人人都是營商環境”的濃厚氛圍。這種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不僅提升了行政效能,更重塑了政府與企業的關系——從“管理者”變為“服務者”,從“被動響應”變為“主動賦能”。
營商環境的“溫度”源自對企業需求的“精準把脈”。大竹經開區為紡織企業解決用水用電難題,開江縣通過“縣長早餐會”傾聽企業心聲,達州市級部門兌現9600萬元工業發展資金……這些細節背后,是對企業“痛點”“堵點”的深度洞察。達州的實踐證明,優質的營商環境不僅是政策文件的“堆砌”,更是“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的真誠付出——當企業的每個訴求都能得到及時回應,當每個困難都能獲得有效解決,自然會形成“引進一個、帶動一串、輻射一片”的鏈式反應。
在區域競爭從“政策比拼”轉向“環境比拼”的今天,達州的營商環境建設已然走在全省前列。但更重要的啟示在于: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從“領跑全省”到“對標全國”,達州正以“永遠在路上”的清醒,持續優化服務、完善機制、提升效能。這種追求卓越的精神,不僅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更向外界傳遞出一個強烈信號:選擇達州,就是選擇未來;投資達州,就是投資機遇。
營商環境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接力賽”,而達州已然跑出了加速度。當“投資沃土、興業高地”的品牌愈發響亮,當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在巴渠大地扎根生長,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座城市的吸引力,更是其邁向工業強市的堅定決心。這是達州對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生動實踐,更是對“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要求的深刻詮釋——在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唯有以一流環境聚一流企業,以一流服務創一流業績,才能讓“重振巴渠雄風”的夢想照進現實,讓“工業興市”的藍圖變為壯美畫卷。(何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