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達川區面對勞務品牌“數量少、質量低、運作弱”的現實困境,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精準實施“擴基礎、強實效、重運作”的系統策略,打出政策組合拳,逐步構建起“政府主導、行業參與、品牌引領、產業支撐”的勞務經濟發展新格局,推動傳統勞務輸出走向品牌化、專業化、產業化,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梯度培育
傳統與現代交融共生
“以前干活全靠一把力氣,現在不一樣了,連智能洗碗機、掃地機器人的調試保養都能搞定,工資也高多了。”去年12月,50歲的翠屏街道居民黃賢林參加達川區“秦巴妹子”提質培訓后,熟練掌握了智能清潔設備使用與基礎維護、線上接單系統操作等新技能,月收入從原來的3000元增至5000元以上。
達川區在勞務品牌培育中不盲目追求數量擴張,而是緊密結合區域資源稟賦和產業特色,實施“傳統煥新”與“新興崛起”雙輪驅動,走出一條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建設之路。
達川區是勞務輸出大區,每年有大量人員赴沿海等經濟發達地區務工。近年來,達川區把培育特色勞務品牌作為“穩經濟、促就業”的一件民生大事來抓,培育了“秦巴妹子”等高質量勞務品牌,促進農民工高質量就業,實現富民增收。2023年初,達川區成功培育“秦巴妹子”勞務品牌,以基礎家政服務為主,與浙江舟山、廣東深圳等地家政企業建立長期合作。近兩年,達川區結合市場需求,對“秦巴妹子”品牌進行煥新升級,融入智能家居操作、老年護理、營養配餐等新模塊,服務范圍延伸至整體家居環境管理、家庭健康照護等高端領域,不僅進一步拓展了“秦巴妹子”服務市場,也讓服務人員的薪資有了大幅提高。
在傳統品牌升級的同時,一批新興勞務品牌也在迅速崛起。依托當地丘陵山區現代農機裝備產業園,“達川農機”培訓項目著力培育既懂技術、又會操作、還能維護的新型農業機械操作人才。管村鎮村民唐華奇參加系統培訓后,熟練操控各類農機設備,如今已成為當地農機合作社的技術骨干。“現代農業離不開科技,我們有技術,種地也越來越有底氣。”唐華奇說。“達川農機”培訓通過課堂教學、實操實訓等形式,對農業機械安全操作基礎、田間運輸機安全操作規程、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等方面展開全方位培訓,累計培訓農機手100余名,為達川區農業產業機械化推廣,助力糧食豐產增收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
截至目前,達川區已成功培育市級勞務品牌2個、區級勞務品牌5個,建成實訓基地1個、技能大師工作室1個,涵蓋家政、農業機械、工藝品制作、電子商務、智能制造等多個行業,累計帶動就業3.6萬人次,形成了傳統行業與新興領域相互促進、梯度發展的勞務品牌體系。
全程監管
培訓與就業緊密銜接
勞務品牌要立得住、叫得響,培訓質量是關鍵。達川區創新建立“雙線雙查”質量監管機制,通過線上系統全程監控和線下隨機實地抽查,確保培訓過程不縮水、效果不打折。線上,利用培訓監管V3.0系統對培訓機構的授課過程、學員出勤、教學資源使用等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并建立微信工作群及時響應和解決培訓中遇到的問題;線下,則組建由紀委、農民工服務、財政等部門組成的督查組,采取“四不兩直”方式隨機抽查培訓現場,確保培訓真實、有效、規范。
“每一期培訓都要經過嚴格的需求調研、方案制定、過程監督和效果評估四個環節。”區農民工服務中心培訓工作負責人介紹,培訓前,他們通過定期走訪企業、農民工座談、市場需求分析會等方式,精準把握就業動向和企業需求,將企業需求與個人意愿合理匹配,做到“一地一策”“一人一案”,形成有側重、個性化的培訓計劃。在培訓過程中,對參訓學員進行測評,全面了解培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適時調整優化培訓內容,不斷提升培訓工作的滿意度。在達川區近年來開展的78期培訓中,參加培訓的3015名學員滿意度達99%。培訓結束后,達川區農民工服務中心還為每位參訓學員建立精細化就業創業跟蹤臺賬,提供“一對一”職業指導和崗位推薦服務,實現“培訓即就業、結業即上崗”的目標。通過電話抽查回訪的方式,充分了解人員就業創業狀況,第一時間幫助其解決現實問題,積極引導其快速適應工作生活環境;全力以赴助維權,開展“公益律師三進”活動,全面普及法律法規,幫助解決工資待遇、工傷保險等糾紛,在充分保障培訓學員的合法權益的同時,讓培訓效果得到有效延伸。
萬家鎮街道居民周亞麗參加“巴蜀藤藝師”特色勞務品牌培訓后,在農民工服務中心的推薦下,很快就在本鎮藤編廠找到了工作。“現在在家門口工作,既能照顧家人,又能掙到錢,感覺很不錯。”她感慨道。
市場運作
品牌與產業相互賦能
培育勞務品牌只是第一步,讓品牌在市場競爭中綻放光彩、實現價值增值才是可持續的關鍵。達川區通過“品牌+產品”“品牌+服務”“品牌+電商”等多種模式,推動勞務品牌與地方特色產業深度融合、相互賦能。
“巴蜀藤藝師”品牌與達川電商產業園深度融合,開設線上旗艦店,聯合開發出藤編家居、文創禮品等系列產品,通過直播帶貨、社群營銷等新型銷售模式,預計2025年線上銷售額將突破400萬元。“秦巴妹子”品牌與本地社區、養老機構以及東部沿海勞務協作單位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推出“標準化服務+智能設備”套餐,服務溢價能力提升20%以上,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更令人欣喜的是“蜀秀椿農”品牌的成功蛻變。原本只是簡單種植和銷售香椿芽的農民,通過參加深加工技術培訓,開發出香椿醬、臘肉等系列產品,并聯合電商平臺共同打造“魚香椿”區域公用品牌,大大提升了產品附加值。“以前賣鮮椿芽,一斤最多30元,現在通過加工和品牌包裝,做成精品禮盒,產值翻了兩番還不止。”平灘鎮種植大戶張其海高興地算了一筆賬。
一批批有特色、有口碑、有規模的勞務品牌,正成為達川區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力量,不僅帶動了更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更探索出了一條以品牌建設推動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促進就業增收的康莊大道,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新動能。(何雙將 王萍 付卓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