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轟鳴作響,工人各司其職,智能化設備陸續進場調試……在大竹縣文星鎮鐘壩豬場的建設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這座曾因市場波動停擺的養殖場,如今正借著資產重組與智能化改造的東風重煥生機,鋼筋水泥間涌動的,是大竹生豬產業向現代化轉型的強勁脈動。
作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大竹縣近年來錨定“現代化、規模化”發展方向,以政策為支撐、科技為引擎,破解產業發展難題,推動生豬產業既穩產能又提效益,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政策紅利精準滴灌
筑牢產業發展根基
“養了半輩子豬,現在有補貼、有保險,心里踏實多了。”大竹縣養殖戶的心聲,道出了政策扶持帶來的底氣。為激發產業活力,大竹縣構建起全方位政策保障體系,持續釋放紅利。
大竹縣畜牧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李創介紹,縣里始終落實生豬良種補貼、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能繁母豬補貼等惠民政策,同時率先推行生豬價格指數保險,年出欄1000頭以上的養殖場可享受65%的政府保費補貼,有效抵御市場波動風險。此外,通過推行生豬規模場建設扶持、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等舉措,引導發展現代化養殖,推廣“公司+農戶”等代養寄養模式,全方位助力產業穩步發展。2024年已補貼能繁母豬14307頭,為220家養殖場發放出欄獎勵,惠及13萬頭生豬。
政策護航下,全縣生豬產能穩步提升。2025年,大竹縣明確目標確保出欄生豬75.1萬頭,年末能繁母豬存欄4.6萬頭,規模化養殖格局持續鞏固。
科技賦能智能轉型
激活產業內生動力
走進文星鎮鐘壩豬場,智能化是最鮮明的標簽。通過資產重組引入雙胞胎集團后,該豬場投入1億元進行全方位智能化升級,智能飼喂、智能環控、全季節性空氣過濾、滅菌除臭、IoT網絡監控等系統全面落地,昔日的老舊豬場變身智能、安全、高效、環保的現代化規模豬場。
“以前手動喂食又累又不準,現在電腦設定參數,喂料量、飼料配比能精準到每一頭豬。”雙胞胎集團大竹弘安畜牧有限公司場長陳國棟說,改造后的養殖場實現了三大升級:熱交換系統讓場區恒溫26℃,限位欄、防滑地板等設施提升養殖舒適度;自動喂料系統替代人工,飼養成本降低30%;科學喂養讓每頭母豬年斷奶仔豬數從25頭提升至28頭以上,14斤重的仔豬21天即可出欄。智能化改造讓養殖效率大幅提升,養殖成本降低了30%,更實現了科學管控。目前,該豬場一期首批4200頭種豬已順利進場,全面投產后將達到1.6萬頭母豬的養殖規模,年出欄仔豬45萬余頭,產值達1.8億元。
科技賦能的故事不止一處。四川自然天成農牧有限公司同樣走上了現代化養殖之路,公司占地260余畝,配備自動飲水、控溫、自動料線、全場監控等智能化設施設備,構建起“高效、低耗、低排”的循環經濟模式。憑借“無抗養殖”技術,公司確保豬肉“零抗生素、零殘留”。目前,該公司種豬存欄5000余頭,年出欄肥豬12萬余頭,年產值已達10億元。
如今,智能化已成為大竹生豬養殖的主旋律。全縣90%的大型規模豬場都配備了自動喂料、環境監控系統,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83%,科技正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政企聯動集群發展
拓寬增收致富路徑
“公司提供豬苗、飼料和技術,我們負責養殖,出欄后保價回收,不用愁銷路。”這是大竹縣眾多代養戶的真實寫照。大竹縣堅持政企聯動,以龍頭企業為引領,帶動中小養殖戶協同發展,構建起共贏的產業生態。
雙胞胎集團作為龍頭企業,不僅投入巨資進行豬場改造升級,更在當地推廣代養模式,帶動200余戶養殖戶增產增收。四川自然天成農牧有限公司等企業則通過技術輸出、訂單合作等方式,輻射帶動周邊養殖產業提質增效。這種“龍頭引領+農戶參與”的模式,既解決了中小養殖戶技術不足、銷路不暢的難題,又壯大了全縣生豬產業規模,讓農民在產業發展中分享紅利。
此外,大竹縣聚焦“九全”防控措施,筑牢疫病防控安全屏障,通過技術培訓、網格化管理等方式,確保強制免疫應免密度達100%。文星鎮、石橋鋪鎮、“清水鎮—廟壩鎮—歐家鎮”三個生豬集中養殖片區逐步成型,集約化、智能化的生產模式讓防疫、環保、安全管控更高效,為產業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從政策扶持到科技賦能,從企業引領到集群發展,大竹縣生豬產業正以蓬勃態勢轉型升級。未來,隨著更多智能化項目落地和合作模式深化,這片土地上將誕生更多“養豬致富”的故事,讓“菜籃子”更穩、農戶錢包更鼓,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曹芮銘)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信息公開入口 達州市人民政府版權所有 蜀ICP備05031156號 川公網安備 51170202000231號主管:達州市人民政府 主辦單位:達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網站標識碼:5117000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