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四川宣漢,一走進羅家壩遺址,巴文化的氣息便撲面而來。
坐擁繼三星堆之后古巴蜀文化“三顆璀璨明珠”之一的羅家壩遺址,是我國目前所知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巴文化中心遺址之一。在羅家壩遺址博物館內,系列文創產品讓人愛不釋手,年銷售額已突破200萬元。
2025年1—10月數據顯示,宣漢縣接待游客1926萬人次,創下154.66億元旅游綜合收入。文旅產業的蓬勃發展,正是宣漢縣域經濟全面騰飛的生動縮影。
數據見證跨越: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達621.8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5億元;至2024年,這兩項關鍵指標已攀升至751.7億元和45億元。當前,宣漢縣正按照“一年一個百億臺階、三年突破千億大關”的工作節奏,全力建設全國“千億縣”。
十年劍,終成鋒。誰能想到,這片如今生機勃勃的土地,曾背負著“秦巴連片特困地區”“國家級貧困縣”的沉重標簽。今年7月,在北京舉辦的縣域經濟創新發展論壇上,宣漢縣再次躋身全國百強縣榜單,位列87名。這已是宣漢縣連續3年穩居全國百強行列;在四川7個入圍縣中排名攀升至第3名。
宣漢何以能連續叩開“全國百強”大門?奇跡背后,是宣漢錨定“百強晉位、沖刺千億”宏偉目標,扛牢“三大使命”,實施“五區戰略”,深入推進“七個年”行動,以系統思維構筑起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鋼鐵長城。
工業聚能——
百億產業撬動“百強”杠桿
巴山腹地,工業引擎轟鳴作響。
走進宣漢縣普光經開區,只見盛朝聚華一期年產30萬噸有機—無機復合肥高塔生產線現場機械轟鳴,工人正與各類自動化設備高效配合,全力趕制投產后首批5000噸訂單。
“我們接下來會加緊推進二期、三期建設。三期項目全部建成后,年產值將達70億元,實現利稅3.5億元,成為我們西南片區最大的復合肥企業?!彼拇ㄊ⒊廴A鉀鹽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唐坤斌話語里滿是底氣,“我們從開工建設到投產僅用5個月,實現了當年簽約、當年開工、當年投產,創下宣漢重大產業項目高效建設新紀錄。”
這份底氣,源于節節攀升的數據支撐。
宣漢縣規上工業企業由2016年初的35戶增加到目前的151戶;年產值上億企業由2015年的6戶增加到2024年的20戶;全部工業增加值從2015年的86.59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287.97億元……
一個個不斷增長的數據,背后源于精準的產業布局。
宣漢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圍繞天然氣硫磺、微玻纖新材料、鋰鉀綜合利用、金屬新材料“四大支柱產業”,通過延鏈補鏈強鏈,實現從“資源產出地”到“產業崛起地”的華麗轉身。
“我們將錨定融圈強鏈主攻方向,持續做強天然氣、新材料兩大主導產業,加快培育鉀鹽鉀肥、新型儲能、精細硫化工3大潛力產業,筑牢‘2+3’產業集群支撐。全年確保新開工重點項目32個、竣工30個以上,深化要素保障和全過程效率革命,確保項目‘招得來、落得下、建得好’,力爭2026年正達凱、廣東美聯等重大產業項目全面投產,推動工業產值突破500億元?!毙麧h縣經信局局長鄧森予表示。
為保障項目落地,宣漢創新“五個一”機制,即一名縣領導掛帥、一套專班推進、一個方案實施、一套機制保障,并常態化舉辦“縣委書記與民營企業家面對面”座談會。33名縣領導下沉項目一線,用“辦公室搬到工地”的“一線工作法”,催生出令人驚嘆的“宣漢速度”。
如今,工業對宣漢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60%,成為沖刺千億的“硬核支撐”。
農業強基——
特色產業筑強“百強”根基
沃野之上,豐收喜訊接連傳來。
今年9月,天生鎮新芽村水稻示范田畝產874.26公斤再創新高,峰城鎮玉米攻關方畝產達1201.1公斤,刷新全省山地玉米高產紀錄,“峰城經驗”享譽西南。
這份豐收答卷的背后,是宣漢作為全國800個產糧大縣的堅守。據了解,宣漢2025年糧食播種面積預計155萬畝以上,其中主要糧油作物水稻51.2萬畝、玉米38.5萬畝、春秋兩季馬鈴薯預計種植35.9萬畝,預計全年糧食總產63.77萬噸;油菜種植約47.93萬畝,總產近9.6萬噸。
在“糧油+生豬”主導產業和“牛藥菌茶果”特色產業框架下,宣漢高位推動農業發展。
2024年,宣漢新建高標準農田6萬畝,糧食總產61萬噸,居全省第7位;打造“宣品天下”區域品牌,11個產品獲評“全國名優土特產”。
特色產業的崛起,讓農業成為富民產業,聯農機制讓農民腰包鼓起來。
南壩鎮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農戶以土地入股分紅,人均年增收8000元;龍泉土家族鄉發展中藥材種植,帶動周邊1.1萬名脫貧群眾就業。
宣漢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打造環縣城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示范帶為引領,建成宜居宜業和美鄉村41個,宣漢入選鄉村建設評價國家級樣本縣;差異化發展村集體經濟,2024年全縣村集體經濟總收入突破4100萬元。
文旅鑄魂——
龍頭景區扮靚“百強”底色
山水之間,文旅熱潮澎湃涌動。
近日,宣漢縣榮登2025中國縣域旅游發展潛力百強縣市榜單,這不僅是對宣漢豐富旅游資源的高度認可,更是宣漢旅游發展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走進巴山大峽谷景區的特色景點——大象洞,只見五彩的燈光與奇特的鐘乳石相互映襯,如夢似幻。眾多新型聲光電設備的引入,打造出體驗更加沉浸、視覺效果更佳的體驗場景。
今年,在達州全市大力推進巴山大峽谷創5A過程中,景區累計對基礎設施、景觀節點、服務設施文化內涵、智慧旅游等8大類300余項內容進行針對性提檔升級。
除了在硬件上提升實力,景區還在內容上做文章。景區今年新推出的“祈福巴山萬物共生”實景互動演藝、土家婚俗非遺秀,注重游客沉浸式互動體驗,在清明節、五一節、端午節三個假期吸引的游客量同比增長超50%。
為讓游客在享受清涼夏夜的同時獲得更豐富的體驗,月亮坪森林康養旅游度假區推出“巴山之月”沉浸式碧空演藝,精心組織歌舞、小品等文化表演,提升6000平方米露營地服務功能,帶動周邊鄉村近30家森林人家、農家樂和民宿協同發展。
近年來,宣漢縣以建設“全國巴文化高地”為引領,打響“巴國故都巴適宣漢”文旅品牌,加快培育“多維一體、融合共生”文旅業態,大力提升游客“舒心順達、巴適安逸”文旅體驗。如今,宣漢縣已形成“雙區引領、多點支撐”的全域旅游格局。
民生提質——
百萬群眾共享“百強”福祉
發展的背后,民生福祉也持續升溫。
在宣漢東門廣場嶄新的“零工驛站”里,李大姐坐在舒適的長椅上,長長舒了口氣:“以前等活兒,背簍不敢離身,累了只能蹲在街沿邊,日曬雨淋沒處躲?,F在好了,背簍能‘歇腳’,人也能喘口氣了!”
像這樣專為戶外勞動者打造的驛站已有77座,在宣漢的街頭巷尾悄然扎根,細致入微的關懷,溫暖著這座城市的“毛細血管”。
宣漢的溫暖,遠不止于一方驛站。
在交通領域上,2022年以來,宣漢全縣公路通車里程突破1.2萬公里,新改建國省干線197公里、農村公路1040公里,實施農村安保工程880公里、國省道大中修310公里,構建了“外聯內暢、立體多元、綠色智慧”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
教育是民生之基。宣漢大力實施“扶苗育才”助學圓夢行動,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放生活補助,并對農村高中高考考生予以資金支持。今年高考,宣漢中學近20名考生達到清華、北大錄取線;縣職中本科上線人數連續六年穩居四川省同類學校榜首,并成功入圍“全國中職50強”。
醫療健康關乎千家萬戶。隨著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總醫院掛牌運行,宣漢縣人民醫院連續9年躋身全國縣級醫院百強,宣漢更獲評全國醫養結合示范縣。
目前,宣漢同時擁有“三甲”綜合醫院和“三乙”中醫院,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績效評價連續9年位列全市第一,讓山區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優質醫療服務。
社會保障網越織越密。宣漢民生投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持續超過71%。留守兒童周末假日寄宿學校模式入選全國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針對老年人“吃飯難”問題,創新打造“銀發食堂”,推動宣漢成功入選全國縣域養老服務體系創新試點縣。
在城鄉融合方面,宣漢大力開展城市更新、提質、擴容三大行動,城鄉融合步伐堅實。
宣漢縣累計改造老舊小區172.36萬平方米、城市危舊房改造1582套,城區供水管網11.8公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成功創建省級生態園林縣城。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普光鎮躋身鎮域經濟西部百強,入選“鄉村建設國家級樣本縣”,并被納入全省“20個擴權強縣、20個城鄉融合發展改革試點縣、15個市域副中心”之列。
從秦巴特困縣到全國百強縣,今天,宣漢以工業為骨、農業為基、文旅為脈、民生為魂,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賽道上全速奔跑。接下來,宣漢還將不斷提高縣域經濟在全國、全省的影響力和競爭力,為早日建成全國“千億縣”努力奮斗?。ǚG 張平 王小剛)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信息公開入口 達州市人民政府版權所有 蜀ICP備05031156號 川公網安備 51170202000231號主管:達州市人民政府 主辦單位:達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網站標識碼:5117000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