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 源: | 達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 文 號: | 達市府發〔2025〕9號 |
?????為全面推進美麗達州建設,切實筑牢嘉陵江上游生態屏障,根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中發〔2023〕30號)和《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推進美麗四川建設的實施意見》(川委發〔2024〕18號)精神,結合達州實際,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新時代新征程開啟全面推進美麗達州建設新篇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堅定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經過不懈努力奮斗,全市發展動能加速轉換,發展空間不斷拓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城鄉建設日新月異,民生福祉顯著增強,發展活力充分釋放,發展路徑更加清晰,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大幅提升。當前,達州正處于工業化中期向中后期轉型推進的關鍵時期,產業發展層次仍偏低,結構性減碳壓力較大,資源環境能耗約束仍趨緊,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成效尚不穩固,“虹吸”和“極化”效應導致高端人才流失,制約了創新能力的提升和競爭力的增強,美麗達州建設任務依然艱巨。
“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川陜革命老區振興,尤其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川渝萬達開地區統籌發展以及四川省“1圈5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等國省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為達州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戰略動能。新征程上,必須把美麗達州建設擺在現代化建設的突出位置,主動適應國內外發展環境和條件的深刻變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開啟全面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美麗達州新篇章。
二、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一中、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切實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踐行省委十二屆六次、七次全會精神,堅定扛起省委賦予達州建設“一區一樞紐一中心”重大使命,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推動建設川渝陜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示范區、萬達開協同發展的美麗中國典范區、宜居宜業宜游的高品質美麗幸福城市,在新征程上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達州新篇章。到2027年,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推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不斷增強,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更加健全,嘉陵江上游生態屏障更加牢固,美麗達州建設成效顯著。到2035年,美麗達州基本建成。展望本世紀中葉,美麗達州畫卷全面鋪展。
三、加快推進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落實主體功能戰略,優化生態、生產、生活“三生空間”,統籌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推進大巴山區生物多樣性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完善全域覆蓋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健全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與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協同管控機制。嚴格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嚴格建設項目生態環境準入管理,嚴格管控城鎮開發邊界、河湖水域岸線空間。到2035年,全市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1202.98平方公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3431.67平方公里。〔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林業局;市發展改革委、各縣(市、區,含達州高新區、達州東部經開區,下同)人民政府(管委會)。分號前為牽頭單位,未明確牽頭單位的按職責分工負責,下同。以下均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負責落實,不再列出〕
(二)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深入實施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推動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加強碳排放總量控制基礎能力和制度建設,強化產品碳足跡和碳標簽管理。積極探索近零碳排放園區試點。推動萬達開減污降碳協同管控試點,鼓勵川渝萬達開地區因地制宜探索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有效模式。充分依托花萼山、蜂桶山、大巴山森林質量提升等生態建設項目開發森林碳匯,鞏固提升生態系統固碳增匯能力。到2035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能耗和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完成下降目標,碳排放穩中有降。(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林業局;市經信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能源產業局、市數據局)
(三)統籌推進重點領域綠色低碳發展。實施綠色制造工程,加快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以“雙園驅動”為核心,推動能源化工產業綠色化改造。充分發揮天然氣和鋰鉀資源優勢,推進渡口河—七里北等天然氣潛力區塊勘探開發,不斷提升天然氣生產在全國全省的優勢地位。鼓勵各地因地制宜開展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加快推進通川區、達川區、宣漢縣、大竹縣、開江縣等地地熱資源勘探開發。加快推進公轉水、公轉鐵運輸結構調整,加快城鄉公共充(換)電網絡布局,擴大電力、氫能、天然氣、先進生物液體燃料等新能源、清潔能源在交通領域應用范圍。到2027年,老舊內燃機車基本淘汰;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進一步提高,能源消費結構更加完善。(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運輸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市場監管局、市能源產業局、市數據局)
(四)全面推動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節礦。持續推動重點領域節能改造和用能設備更新,加強新型基礎設施用能管理。嚴格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大力推動農業、工業、城鎮等重點領域節水,充分利用再生水和雨水資源。加強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廣節約用地技術和模式。加強原材料節約與再生資源利用,構建生產生活廢棄物資源化、無害化循環利用體系。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積極申報國家級、省級綠色礦山。(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信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水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能源產業局、市城管執法局)
四、持續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
(五)全力守護美麗藍天。以通川區、達川區、宣漢縣、大竹縣、渠縣、達州高新區、達州東部經開區等區域為重點,持續實施空氣質量全面達標計劃。以春夏季臭氧(O?)和秋冬季細顆粒物(PM2.5)污染為控制重點,加強氮氧化物(?NO??)、揮發性有機物(VOCS)等細顆粒物和O?前體物排放監管,強化大氣污染協同治理。持續推進重點行業及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和深度治理,推行VOCS重點企業“一企一策”。強化區域聯防聯控,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警機制。實施移動源專項治理行動,推廣使用新能源和清潔能源非道路移動機械。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提高揚塵防控水平,著力解決惡臭、餐飲油煙、噪聲等污染問題。強化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管控。到2027年,全市實現空氣質量全面達標,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到2035年,PM2.5年均濃度、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完成省考核目標,實現空氣常新、藍天常在。(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經信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市農業農村局)
(六)全力建設美麗幸福河湖。提升后河、中河、前河—州河,巴河—渠江生態藍廊功能,布局明月江、平灘河、東柳河、新寧河、魏家河、銅缽河等重要水體重大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逐步實現渠江流域涉水重點排污單位入河排污口自動監測全覆蓋,完善園區及企業雨污分流系統,實現工業企業穩定達標排放。深化城鄉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在東柳河、東河、新寧河、明月江等流域推廣污水處理廠尾水深度處理技術。重點對通川區、大竹縣、渠縣、開江縣加強用水總量考核,構建有利于水循環的園區產業體系。到2027年,地表水質量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穩定保持在100%,縣級城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到2035年,全面建成美麗幸福河湖。(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水務局、市城管執法局;市經信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農業農村局)
(七)全力鑄就凈土家園。強化土壤污染源頭防治,分階段推進農用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溯源和整治。動態更新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推廣可降解膜、農膜替代,在宣漢縣、渠縣等地建立水稻、玉米、茶葉等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示范片區。有序開展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周邊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監測,推動建立場地、區域、流域尺度地下水、土壤協同治理制度,加強宣漢縣、達州高新區、達州東部經開區等工業集聚區污染源的地下水防治與環境風險管控。到2027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穩定保持在100%,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到2035年,全市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經信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水務局、市應急局、市林業局)
(八)加強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立足川渝萬達開協同發展,統籌推進“無廢城市”共建。強化建筑垃圾源頭減量與資源化利用,建立全過程管理制度,推動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聚焦新污染物治理,開展聯合調查與風險評估。加強工業集聚區及尾礦庫污染防控,提升危險廢物監管能力,支持醫療廢物處置模式創新。深化區域協作,推動嘉陵江上游固體廢物聯防聯控,強化宣漢縣、達州高新區等重點區域環境隱患排查與修復。到2027年,“無廢城市”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到2035年,全面建成“無廢城市”,新污染物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經信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商務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應急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城管執法局)
五、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九)筑牢自然生態系統。持續推進“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監督機制。積極開展花萼山、蜂桶山、百里峽等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勘界立標和規劃編制等工作,加強自然保護地管護能力建設。加強生態狀況調查監測,定期監測重要生態系統生態質量,探索建立生態狀況評估報告制度。建立生態系統碳匯監測核算體系,實施生態保護修復碳匯成效監測評估。統籌開展全市生態狀況、重點區域流域、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縣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狀況調查評估,開展生態保護修復等工作成效的評估。(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林業局)
(十)實現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推進天然林保護和“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工程建設,加強秦巴山區森林資源培育和管護。實施渠江流域生態廊道修復與保護,構建濕地保護網絡。推進生態脆弱地區治理,積極推進山區和丘陵區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綜合防治,加強平行嶺谷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整治。分區分類推進渠江等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治理。加強礦區生態修復,對大巴山、華鎣山等地區的廢棄礦山開發場地進行植被恢復和復墾。到2035年,森林覆蓋率顯著提升,濕地保護率不低于60%,水土保持率不低于72.26%。(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林業局)
(十一)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在大巴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開展重點生物物種專項調查和評估。開展渠江流域土著魚類和土著水生植物調查、監測及評估。強化秦巴山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有效保護珍貴自然景觀資源、地質地貌、古樹名木及其所承載的自然資源、生態功能和文化價值。建立明月山·明月江生物多樣性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積極探索水域生態環境的修復技術,加快恢復水生生物種群適宜生境。到2035年,重點生物物種種數保護率達到90%。(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局)
(十二)加快生態產品價值轉化。開展全市生態產品信息普查,摸清各類生態產品數量、質量等底數,總結具有達州特色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和模式。深入挖掘巴渠文化,加大“巴風賨韻·安逸達州”“川陜蘇區·紅色達州”等特色文化產品供給。以萬源市、宣漢縣為試點,探索開展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推進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以巴渠文化為重點,探索建立達州特色的生態產品區域品牌,加強品牌培育和保護。(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文體旅游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統計局、市林業局)
六、守牢美麗達州建設安全底線
(十三)守護生態環境安全穩定。加強鳳眼蓮、空心蓮子草、福壽螺等外來物種調查、監測及入侵狀況評估,推進外來入侵物種綜合治理。提升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監測預警能力。科學規劃和建設城市“海綿體”,提高渠江、州河等重點河流沿線防洪排澇能力。在城市建設相關規劃中充分考慮氣候變化風險,建設氣候適應型城市。到2035年,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水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應急局、市林業局、市城管執法局、市氣象局)
(十四)確保輻射安全。加強輻射安全監管,進一步壯大輻射安全監管監測人才隊伍,充實輻射監測和應急監測設施設備,推進輻射環境安全監管監測和應急能力現代化建設。推進放射性污染治理,確保廢舊(退役)放射源安全收貯率達到100%。(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
(十五)加強環境風險管控。健全環境應急體系建設,配合省級生態環境部門建立完善省、市、縣三級應急監測網絡,加強環境應急預案編制與備案管理,定期開展預案評估。以通川區、達川區工業園區和達州高新區內涉危、涉重及有毒有害物質企業為重點,完善環境安全管理制度和環境應急設施,建立環境安全隱患動態清單。推動危險化學品管理,開展化工、危險廢物等重點行業的危險化學品安全綜合治理。落實環境健康監測、調查和風險評估制度。(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經信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應急局、市市場監管局、市能源產業局)
七、打造美麗達州建設示范樣板
(十六)建設美麗宜居城市。積極拓展公園綠地、城市廣場等公共空間,加快實施蓮花湖濕地、鳳凰山公園、江灣城小區等海綿型濕地、公園、小區建設,做美城市形態,做綠城市生態。分類探索建設美麗城市路徑,支持南充—達州組團培育川東北省域經濟副中心。因地制宜“見縫插綠”,建設一批以“綜合公園+專類公園+社區公園+游園”為主體、“口袋公園”為補充的城市公園體系。(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林業局)
(十七)打造美麗特色城鎮。“一縣一策”推進美麗縣城建設,推動通川區建設東西部協同創新綠色發展示范區,達川區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北翼綠色高質量發展先行示范區,萬源市打造川渝陜生態文旅名城和大秦巴生態產業綠城,宣漢縣建設高品質宜居宜游生態優城,大竹縣打造高水平川東北渝東北產業集聚新高地,渠縣打造最美生態濱江公園城市,開江縣建設現代高效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示范區,達州高新區打造宜居宜業生態典范區,達州東部經開區打造“產城綠鄉”深度融合生態宜居新城。加快通川區青寧鎮、達川區百節鎮、宣漢縣南壩鎮、大竹縣石河鎮等重點城鎮差異化、特色化發展。到2035年,將各縣(市、區)打造成為宜居、韌性、智能、各具特色的美麗縣城。(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體旅游局)
(十八)建設宜居和美鄉村。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深入實施村莊清潔行動和綠化美化行動,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強農村黑臭水體整治,大力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強化農村生活污水設施建設及運行維護管理,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轉運處置體系,加快設施設備配套建設。統籌縣域鄉村規劃建設,加強規劃對鄉村風貌的引導,系統保護傳承傳統村落、田園景觀和歷史文化資源等,注重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相融合,持續提升村容村貌“顏值”。到2027年,建成800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到2035年,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改善,村容村貌大幅提升,長效管護機制建立健全。(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體旅游局、市城管執法局)
(十九)開展美麗建設試點示范。鼓勵縣(市、區)開展全方位、多維度美麗建設先行先試,與生態文明示范創建有效銜接,打造一批特色鮮明、亮點突出的美麗示范典型樣板,支持宣漢縣等地積極申報有關美麗建設的國家級試點示范。拓展試點層次和領域,大力開展“美麗細胞”建設,分領域打造一批特色小鎮、和美鄉村、美麗河湖、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等。加快培育巴文化傳承創新和全國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設巴文化文旅融合示范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信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體旅游局、市林業局)
八、開展美麗達州建設全民行動
(二十)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持續推進“光盤行動”,堅決制止餐飲浪費。發展綠色旅游,鼓勵綠色出行。構建綠色低碳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探索建立“碳普惠”等公眾參與機制。到2027年,居民生活環境進一步改善,環保節約意識進一步增強;到2035年,居民綠色低碳生活理念深入人心,生態文明素養全面提升。(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文體旅游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城管執法局、市機關事務服務中心)
(二十一)建立多元參與行動體系。持續開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系列活動。積極培育生態文化、生態道德,形成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風尚。廣泛動員公眾參加美麗達州建設活動,積極開展具有達州特色的美麗建設活動,完善社會參與機制,暢通參與渠道,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良好社會氛圍。開展生態文明公益活動,發展壯大生態環境領域志愿服務力量。完善公眾生態環境監督和舉報反饋機制。(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委社會工作部、市生態環境局)
(二十二)傳承弘揚特色生態文化。傳承傳統生態文化,加強羅家壩、城壩遺址的發掘和保護,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加快培育巴文化傳承創新,打造高品質生態旅游線路,催化“生態+旅游”迭加效應,塑造生態文化旅游品牌,擦亮“巴風賨韻·安逸達州”“川陜蘇區·紅色達州”等城市品牌。(責任單位:市文體旅游局)
九、健全美麗達州建設保障體系
(二十三)扎實推進體制機制建設。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健全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工作機制,制定實施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深入推進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任中)審計,建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督導機制。創新環境監管方式,提升監管監測效能,加強環境統計、環境信息化建設。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發揮企業環境治理主體作用,健全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動企業加大清潔生產力度,鼓勵企業進行環境、社會、企業治理(ESG)評價。(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信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應急局、市審計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林業局)
(二十四)強化美麗政策制度建設。加大經濟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支持美麗達州建設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等政策體系。落實促進污染防治、節能環保和資源高效利用等各項稅收優惠政策。推動氣候投融資模式、產品和服務創新發展,加大低碳投融資規模。發展綠色信貸、綠色股權、綠色債券等金融產品,構建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信局、市財政局、市生態環境局、人行達州市分行)
(二十五)鼓勵科技創新。依托萬達開技術創新中心,鏈接三地創新資源,圍繞先進制造、新材料、智能裝備制造等重點領域,推動技術創新協同攻關、創新平臺共建、科技項目合作等方面深度協作。統籌推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協同布局建設一批國家和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基地)。(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經信局)
(二十六)加強區域聯動。強化與成都市、重慶市創新合作,充分發揮資源產業優勢,針對纖維材料、天然氣、鋰鉀等重點產業領域,加速建成一批行業共享性科技創新基地和重大科研平臺。加強同南充市、廣安市、廣元市、巴中市等地區創新合作,在科技項目、科技人才、科技資金、科技平臺等方面開展聯合攻關。(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信局、市科技局、市區域協調發展局、市經濟合作外事局)
(二十七)強化工程實施。積極謀劃美麗達州建設重大項目、重點工程,爭取納入中央生態環境資金項目儲備庫、生態環保金融支持項目儲備庫和國家氣候投融資重點項目庫。加快實施美麗達州建設重大工程,持續推進一批標志性、引領性重點項目。(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經信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能源產業局、市林業局)
十、強化美麗達州建設組織實施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完善市負總責、各縣(市、區)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牽頭抓總、統籌協調作用,建立“清單制+責任制+銷號制”,推進涉及美麗達州建設的重要舉措、重大事項、重大工程,確保美麗達州建設工作落地落實。依法依規表揚在美麗達州建設中成績顯著、貢獻突出的單位和個人。
達州市人民政府
2025年8月4日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信息公開入口 達州市人民政府版權所有 蜀ICP備05031156號 川公網安備 51170202000231號主管:達州市人民政府 主辦單位:達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網站標識碼:5117000005